葛亮的这部《燕食记》,通过带有突出岭南文化特色的饮食书写,作家所精心谱写构筑的,毋庸置疑是一部日常生活的史诗。
葛亮的《燕食记》在创作过程中,葛亮不仅用想象的方式来描摹粤港地区的历史,还采取实证、访谈等方式,还原这一地区历史,想象的部分连接着时代,实证与访谈的方式则是直接面对历史。
葛亮的长篇小说《燕食记》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他求学和工作多年的岭南一带,从地方饮食写起,关注美食所体现出的工匠精神、劳动美学、东方审美等,在百年历史沧桑巨变中绘就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和生命哲学,进而彰显属于东方式的、中国式的深层文化和伦理审美。
《燕食记》以一箪食一瓢饮的日常生活光景传递镌刻着文化基因的历史乡愁,让平凡人与英雄人物在同一时空中相遇相交、继而碰撞出精神火花。
《燕食记》采用的写作手法是葛亮一贯擅长的历史与现实的双线交织,且照例带有一定程度的传奇色彩。从广州到香港,葛亮用充满象征意义的历史节点串联起粤港地区的百年历史,这历史里有家国、革命,有望族的兴衰、存亡,有平民的苦乐、日常,称得上“结构宏大,气象万千”。
《燕食记》从历史沧桑之处落笔,揭示百年岭南社会变迁的精神秘史和民族复兴的心灵密码,这是作家葛亮非凡的创造,是一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盛宴。
据说《燕食记》是葛亮继《北鸢》《朱雀》后,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主题的“中国三部曲”长篇小说系列的收官之作。借美食的传承故事,描摹20世纪近百年社会文化、世态人情的画卷。
《燕食记》是一部以“食”为题的小说,其意便在这穿透:以一对厨人师徒的经历,穿透岭南漫袤的近现代史;也以一间老字号由粤至港的发展历程,穿透地缘、人心世相的变迁。
从作品面上的呈现看,同兴楼、十八行当然是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俩活动的主空间,般若庵、太史第、安铺、湾仔、观塘等则是作品里各色人等展示自己的次场景。但整部《燕食记》则是笼罩于一块巨大的自然时空之天幕下,这里上演了自辛亥革命以来粤港两地先后经历的诸如抗战、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时代风云变幻,无论作品中人的选择与作为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可以从那片巨大而斑澜的时空之幕上寻找到些许缘由。
葛亮新作《燕食记》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以岭南饮食的日常感性,重建近代粤港多地的历史现场,以口中味、腹中物为切口,构筑出一场跨越百年历史的文化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