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学家、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助理教授加里布埃尔·维南特在其所著的《钢的城:美国锈带兴衰史》一书中就指出,当前存在经济极化、二元化的趋势,也就是营收、利润最终被大规模集中到并不产生大规模雇佣的企业,而劳动则通过复杂的分包、外包集中到远离利润的低毛利行业。
《钢的城》也写了一个“改革派的亡命徒”易国兴,也以他为中心,写到了分管钢铁企业的副省长、公司的管理层、普通工人等改革牵涉的各个层面。
如果读者能够从《钢的城》里读出我的家乡黄石那钢铁般的城市精神,读出我们这些钢铁人为共和国钢铁工业贡献的青春、做出的贡献,读出我们这座钢的城的壮美、我们这些钢的人的柔情、道义,读出钢铁在我们火热的生活和时代中奏响的美妙音色,甚至能够读出中国钢铁工业继续向前发展,中国钢铁工人不断获得新生活的动人乐章,那我就非常欣慰了。
《钢的城》这部53万字的长篇小说,关注的是钢铁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8年的改革,原型是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具有百年历史的钢铁企业大冶钢厂。
读完《钢的城》,我眼前浮现的作者,既不是作家罗日新,也不是企业家罗日新,而是30年前那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衣、见人总是腼腆一笑的大冶特钢一炼钢厂原青年技术员罗日新。
作家罗日新利用14载光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钢的城》。这部小说,以中国百年钢铁企业、当今的特钢龙头——大冶特钢为原型,再现了数万名临钢职工在企业深化改革和新时期发展的人生故事。其情感人、其意深刻、其文耐读。我这名曾经的冶钢人,也要捋清思绪,写写关于这部小说的文字了。原因就在于,那也是我的钢,我的城。
《钢的城》讲述了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中经历的阵痛与蜕变,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们或载沉载浮、或不甘沉沦、上下求索新的出路的各种试验与突围。
黄石作家罗日新的长篇小说《钢的城》可谓是作为工业遗产的中国当代文学文本。
工业题材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地。不管是跟东北相关的《人世间》,还是表现攀枝花的《火红年华》,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景观。
邱华栋评价《钢的城》说:它确实是当代文学中工业题材新的收获,一部立得住的、有分量的长篇小说作品。小说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把已经消失的大工厂的社会生活,重新纳入我们的认知视野和审美视野里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