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画及文化认同
作者:柴新文
笔下一点墨,胸中万壑藏。
中国水墨画简约、凝练、意境高远。一钵清水,一池浓墨,就可以将心中千山万壑尽情勾勒。水还是那个水,而墨在借助中国独有的狼毫、素宣后就换化出了五彩斑斓的笔下万千世界。
“墨分五彩”。墨也可浓,也可淡。
在写意不同景物时水表现出了它比色彩还要高雅,悠远的意境。而水也可在素宣上展现出它最富变幻的形象。它使墨或饱满润泽,或遒劲苍凉;可表现行云流水,也可表现疾风劲草。中国水墨画,在中国文人墨客的心中,就是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的具体表现。这是西方世界无法真正体会的。
去年,有一个朋友,将一幅他认为可以表达情绪的中国山水画,送给了一位将要离开中国的外籍友人。山水画面清雅简约,是个斗方。画面上端寥寥几笔勾勒出了远山瀑布,几只大雁,右下方浅滩流水,只是用中国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墨线来表现的,流水中用胭脂溅洒了些许桃红,来代表落花。两个着古代衣衫的人相互抱拳,似乎告别。流水中有一小船静静地等在那儿,一个船夫身披蓑衣坐在船头似在等待岸上的人互相道别后摇船摆渡。画面右上方两句李白的诗,字体飘逸洒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下方朱红印鉴。整幅画充分的展现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诗、书、画、印的文化元素及内涵,一看可见朋友的良苦用心。然外国友人虽喜欢却看不懂,再三请教汪伦是谁?李白何人?桃花潭为什么没有桃花?朋友解释再三,口干舌燥。为了说明白还恶补了一上午的诗词大全,真是弄巧成拙。朋友哭笑不得:还不如送一个具体点的手工艺品来得直接。
不同的文化背景,当然有着不同的理解水平和认识看法。中国人一看就明白的事,不一定外国人就明白,反之亦然 。
这就是一个文化认同的问题了,而这种认同是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是否够强大、够强烈的基础上的。
文化坚守的同时也要发展。
师从古法而又外师造化。任何大家都是在搞懂掌握前人的技法后才谈超越,而超越是在纯熟的学习古人技法,汲取其文化精华之后,才可以创新、跳跃,自成一体,并更好的反映其文化内涵的,但原则是不能摒弃古人技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如胡乱的以为用中国的毛笔、宣纸、水墨,就能画出惊世骇俗的连中国人都看不懂的“中国画”,表现所谓现代超现实主义,一味迎合西方的审美情趣,那就大错特错了。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当一切外在因素足够强大时,内在元素才能被广泛释放,认可,乃至追捧。
中国水墨画如此,其它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