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作为工业遗产的中国当代文学文本——《钢的城》读札

作为一名现当代文学出身的工业遗产研究者,我对于工业遗产的眼光与对待现当代文学的感情一样,是复杂的。这注定使我不太可能以传统遗产学者的眼光来看待工业遗产,同样,当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中的一系列文本时,我仍然希望超越批评家的局限性,从文化遗产的视野去选取那些有兴趣的作品阅读。

20230313作为工业遗产的中国当代文学文本——《钢的城》读札

工业遗产研究界一般认为,工业遗产分为物质类工业遗产与非物质类工业遗产,前者是大家熟悉的工业遗址、工业建筑,而后者则包括工业文化、工业精神乃至工业文学等等。我国历史上有“诗史互证”的传统,诗歌也被看作是历史文献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工业文学,当然应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业遗产。

但并非所有的工业文学都是工业遗产,前提是有历史价值的才算。有些作家并无工人经历,也无工业区生活背景,草率地虚构一些以工厂为背景的文学文本,有的甚至漏洞百出,这当然谈不上是工业遗产。能够算作工业遗产的工业文学,起码应该具有如下几点特征:一是作者有丰富的工业生活经验,所创作的文学文本是按照自身经验进行叙事的;二是作者所创作的文本,在情节上可以虚构,但是在大框架、大方向与大背景上必须要实事求是,尤其涉及到企业改制、技术创新、市场竞争与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议题时,不能天马行空想当然,须要言之有据;三是该文本具有典范意义,是对典型企业(如首钢)、城市(如黄石)与重大工程(如三峡工程)的反映,之于我国工业史而言,有着重要的代表价值。

就此而言,黄石作家罗日新的长篇小说《钢的城》可谓是作为工业遗产的中国当代文学文本。黄石是新中国第一批国家郭影确立的工业重点城市,是世界知名的矿冶名城,铜绿山采矿已有百余年历史,“汉冶萍”当中的“冶”即大冶铁矿就在黄石,闻名世界的“大冶钢厂”“华新水泥”“源华煤矿”等皆在黄石。可以说,在熟悉中国工业史的人看来,“钢的城”就是黄石的别称。就此而言,《钢的城》有着如下三重工业遗产价值。

其一,作者罗日新以其丰富的钢厂生活、工作经验,整部小说可以说是自己的生活史、奋斗史与心灵史,也是黄石这座工业城市城市史的文学表现,填补了共和国同类工业城市的文学空白。

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必须要有一部与之匹配的典型文学力作作为其城市史的一部分。如《茶馆》之于北京、《子夜》之于上海,黄石虽然是一座小城,但却在中国工业史版图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就此而言,黄石当然需要一部文学力作。

遗憾的是,像黄石这样的城市还有很多,如鞍山、攀枝花、酒泉、金昌等等,这类城市曾经为共和国的工业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我国近代以来现代化的重镇,但可惜的是,它们并不为人所知。黄石是我的家乡,我直至离家千里、走遍世界之后,才知道这座城市原来如此重要,而之前我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一度想逃离这座城市,甚至想永远离开那里。就像《钢的城》里所描述的那样,一座钢铁城市处于蜕变期时,它给予市民的是不安全感,这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但事实上,当你离它越远的时候,越能感觉到它的厚重,显然,我们不能忽视历史转折期下这类城市的命运。

我在武汉大学讲授文学写作课程时,曾鼓励学生写家乡的工业遗产故事,我自己也陆陆续续写过一些世界各地工业城市的故事,但我一直不敢写黄石。我承认我没有罗日新的勇气,他可以用长篇小说这种形式,剖析这座工业城市里的风云变幻,为这座城市留下属于普罗大众们的史诗,这是一种大作家才有的气象,也是只有在这座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为这座城市流过汗、流过泪的人,才有的情怀,是作家、文本与城市三者的深度融合。

其二,《钢的城》既有长篇小说的宏阔,又有史诗的辽远。它所构建的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产文献。

罗日新作为一个一辈子与钢打交道的人,从技术员、车间主任、分厂厂长再到民营企业家,是名副其实“钢的人”。在《钢的城》中,作者塑造了一批和他一样的钢铁工人、技术员、工程师等“钢的群像”。一座工业城市,工人是永远的主人公,他们不但书写历史,更改变历史、创造历史。而《钢的城》就是遵循历史的发展线索而成书,罗日新以个人的经历,亲眼见证自己供职的这座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如何崛起、破败、重组、改制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自身也从参与者成长为了决策者,他可以比其他人获得更多别人难以获得的资料信息与决策过程,这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的优势,也是《钢的城》具有史诗性的重要因素,这绝非去某个工厂采风、挂职三五个月所能完成的应景之作。

这种史诗性,决定了《钢的城》是一部关于黄石工业史的历史文献,就像今天我们看法国大革命,必须要回到雨果《九三年》所构筑的那个文学现场一样。长篇小说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它比新闻更加自由,比报告文学更富有想象力,它可以史诗的力量,为后世保存史书所难以涵括的内涵。

好的长篇小说,历史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参照,尤其是事关工业题材的作品,更应如此。就此而言,《钢的城》目前显然具有独一无二之处。

其三,《钢的城》具有一种典范意义,我认为,它会促进国内其他工业城市的作家创作出更多以城市工业化、城市命运为主题的作品。

中国作为后发优势国家,我们的现代化源自城市化,而城市化又为工业化所驱动,许多城市是因工而兴,以工而富,最后又因为产业结构转型失败,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正如前文所述,像黄石这样的工业城市,我国当然不止一个。坦白来说,包括黄石在内,它们普遍遇到了在经济发展当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破产之后,亟需文学作品唤起城市的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我们调研工业遗产工作时,相关城市的负责人也表示,他们非常希望有作家、音乐家能够关注这些城市,从这个角度而言,《钢的城》不但具有典范意义,而且其出版可谓正逢其时。

罗日新不是专业作家,因此从严格意义的角度来看,《钢的城》并非一部尽善尽美的文学作品,整部作品虽然规模宏大,但在一些修辞上仍然略显粗糙,一些细节的描写也有些简单甚至程式化,但我认为这恰是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它不是一本精致细腻的小资独白,更不是一部结构繁复、修辞瑰丽的唯美主义文本,它既然选择叫《钢的城》,那么它所赓续的文学传统,就应该是从前苏联工业文学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工人文学一脉相承而来——它或许是粗犷、充满男性气质的,但绝不是粗制滥造的。这是一曲来自一座钢铁城市的交响乐,因此,它不但属于文学,更属于这座城市里数以百万计的人民。

我由衷地期盼,《钢的城》理应与那些冰冷的高炉、高耸的烟囱与尘封的工业遗产档案一道,成为这座城市工业遗产的一部分。

(本文作者为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