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坎: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
作者:金海年 顾强 巩冰 等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2月
《大国的坎: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分析了历史上历次大国崛起的案例,以及这些大国如何实现跨越。同时,本书从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对五个方面“卡脖子”难题——科技“卡脖子”、资源“卡脖子”、交通“卡脖子”、规则“卡脖子”和平台“卡脖子”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其他国家的典型经验与教训,剖析“卡脖子”问题的理论实质,寻求“卡脖子”难题的破解之道。本书对于如何认识“卡脖子”问题、如何在“十四五”期间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全面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受益良多,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正面临着“卡脖子”难题,这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大国崛起必须跨越的一道道“坎”。《大国的坎: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一书,从经济学维度分析了当前众多领域发展现状,同时剖析了数字经济时代“卡脖子”难题的特点、形式,研究提出了“卡脖子”难题的破解之道。
全书开宗明义地指出,“卡脖子”问题的根源是国家间的竞争,是资源之争、利益之争、实力之争,更是制度之争、文化之争,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国家联盟间的意志。“卡脖子”并非什么新现象,它是从古至今,国与国之间竞争与博弈的常见手段。当前阶段,“卡脖子”现象不仅发生在技术领域,还涉及科技、自然资源、交通运输、贸易与金融、数字空间等方面。它具体表现在:技术“卡脖子”上的芯片、半导体、集成电路等高端技术之争,资源“卡脖子”上的石油、铁矿、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之争,交通“卡脖子”上的亚欧航线、苏伊士运河等交通要道之争,规则“卡脖子”上的金融调控等法律与规则之争,平台“卡脖子”上的网络安全、跨境数字支付、数字税收等新型交易方面。
在作者看来,从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卡脖子”实质上就是国家间的垄断与反垄断、控制与反控制之间的博弈。破解“卡脖子”,既需要见招拆招直接应对,也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从科技创新、补齐产业短板、积极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变革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时,还需要做好长期良性竞争的准备,抓住当前世界合作抗疫、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全球环境治理的机遇,逐步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将民族复兴和世界发展统一起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各国、各民族、不同文明的和而不同和相互包容,形成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全书站在大历史的角度,简要回顾了新兴大国与传统大国“卡脖子”与反对“卡脖子”的博弈过程,总结了这些国家的典型经验与教训。从大航海时代大国博弈的缘起,到梳理改变人类命运的多次大国竞争,再到规避“修昔底德陷阱”,作者围绕着大国之间如何破解“卡脖子”难题展开了精辟的论述。全书认为,以史为鉴将有助于我们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带来的叠加效应,将自主创新和新型全球化结合起来,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结合起来,是化解“卡脖子”难题的新路径。针对大国之间的博弈,作者亦从“卡脖子”与反“卡脖子”的相互角逐中,简要分析了这种角力以及其对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所造成的深远影响。作者认为,随着国家之间物质实力差距的持续缩小,这种大国间的博弈不会消失,可能还会进一步强化。当然,面对这种可能较为长久的“卡脖子”难题,我们既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也要未雨绸缪制定应对措施。要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本着“系统的压制需要系统的应对”的原则,在地缘、经济、科技、金融等多个领域制定系统应对的策略。作者进一步指出,应该看到,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往往孕育着巨大的商机,拥有着较完整的制造配套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产业大军,工业、制造业发展具有坚强有力的支撑等一系列比较优势。在此语境下,唯有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千方百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切实增强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作为“后浪”的中国必将在时间的长河里,跑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与世界携手共发展,为人类找寻更好的明天。
本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正如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贾康评价的那样,本书对于如何实现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企业如何在困境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正如国家重大人才引进工程特聘专家江必旺博士所认为的,本书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卡脖子”在中国很多产业领域都存在。中国产业要发展必须要解决“卡脖子”技术,而解决“卡脖子”技术不仅需要投钱、投人,更需要投时间。因此,企业家和科学家需要长期坚持探索,敢于创新,要有耐心、恒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