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上海爱情浮世绘》:潘向黎的玫瑰信笺

1

《上海爱情浮世绘》,潘向黎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烟火气与浪漫

卿卿如晤,展信安。翻开小说,如同打开了一封玫瑰色的信,暗香浮动,笔体隽秀、真切而温润,是作者用最真挚的心写给上海的一封情书。

玫瑰的色调绝不是浓烈深邃的红玫瑰,也绝不是温吞的白玫瑰,而是介乎二者之间,高洁而又鲜艳。这正是上海的色调。上海是个特殊的地方,在这里可以体会到最世俗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又有最精致摩登的都市生活,“不远不近地看过去,有点像某一部艺术电影的场景”。

《上海爱情浮世绘》中九个故事形态各异又相互补充、呼应,它们是一个整体,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这个时代的上海。潘向黎认为,大城市使人清醒,沉醉于田园牧歌和书斋很难切中生活的脉络。作者对上海这座大都市有些别样的感情,她生活在其间,也将故事放置在这个她最为熟悉的叙述场域之中。于是她的文字也显得平淡而恬静,克制而温情。

文字的格调是知识分子化的,但笔下描绘的则是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爱情故事当中思考生活,谈论社会、工作、人生这些现代人类社会中普遍面临着的最稀松平常的事情。小说中各色的男男女女,在俗世中奔忙,但他们都在认认真真过生活,他们谈论普鲁斯特,谈论《红楼梦》,喝下午茶,为不同口味的茶叶搭配合适的茶杯,找饭搭子吃舒适的午饭,挑选得体的服装。

进入书中,就像是把烟火的外套脱在了外面,现实和日常被轻轻地脱下来,那件带着匆忙、局促和烟火气的外套就留在了门口。而隔着落地窗,还是可以看到车水马龙的俗世,但是坐在矮桌旁,身旁是朋友,鼻尖是咖啡的香气,如同《天使与下午茶》中的港湾酒店,进入书中,就如同进入了一隅“港湾”。

从容的仙气自然而然流淌出来,轻盈灵动,且充满日常气息,琐碎中见精致,烟火气里见浪漫。

上海玫瑰群像

“这个城市里,盛产的就是男女间的各种相遇和离散”,《上海爱情浮世绘》聚焦于上海男女的生活,写尽了各种不同视角的爱情,从爱而不得、缘分使然的恋爱,到婚姻中起起落落的感情,通过爱情故事的表象透视当下的上海,描绘了青年人的当代都市生活全景图。

而这幅画卷中最为亮眼的莫过于那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上海玫瑰”,刘琼写道:“潘向黎的上海和她的闺秀们,是新时代的上海,是被开放文化篡改了颜色的玫瑰”。用玫瑰形容这些女子再合适不过了,她们行走在这座都市中,多么不拘一格,又多么夺目。

潘向黎用她饱含着真情的笔触描摹出了现代上海女性群像。神秘的“荷花姜”、坚强理智的齐元元、开朗活泼的苏允沛、优雅的柳叶渡、潇洒的云姐姐,她们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格,经历着不同的人生,但是她们共同生活在上海,同样拥有着在这个大都市中淬炼出来的特性——“平时看上去娇贵秀气,遇大关口却很能沉得住气。”“这些现代女郎的气场让人坚信她们有能力敲开其中的任何一扇门,在正南朝向,一尘不染,光线、温度和设备都无可挑剔的房间拥有一个任她自如挥洒的位置。”

这一个个鲜活的现代女性们坚强又清澈地伫立于钢铁丛林之中,她们是万千奋斗在上海的现代女性缩影,也是作者本身。别林斯基在评价《安娜·卡列尼娜》时,认为书里的人物都是托尔斯泰,安娜是托尔斯泰,沃伦斯基是托尔斯泰,卡列宁也是托尔斯泰。而我们反观这本书中角色的时候,也可以说,她们或多或少都有着潘向黎的影子。

潘向黎有潇洒的一面,她读诗词,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面对爱情,她的态度更是果敢而理智,“喜欢一个人就表达,想结婚的时候,心动就行动,你想得多,前面就一马平川了,就走在鲜花丛中,就走在丝绒地毯上了?该打你的耳光去接受。去挨那一下子,请忠于你的内心”。本质上,这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大女主”情结,而更应该是一种“人本位”的人生哲学,潘向黎多次说到,她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她只是平等地把一切人类看做人,而非特意去分辨性别。如果非要说,她应该也是一个人类主义者。也许站在人类的立场,更愿意把一个人还原为人的本质,而不是去想男人的立场女人的立场。

于是,在对待爱情这个永恒的命题时,潘向黎显得那么成熟。书中字字写爱情,但又字字溢出爱情的边沿。我们深入一个个故事当中,便能明白,作者呈现给读者的绝不只是爱情故事,更有叙述场域的都市风情,人与人相处的微妙方式,以及深入地对于爱情观的探讨。

那是将爱情还原为人类必需的一种本真情感时才能拥有的视角,小说中的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都是成熟的。故而在谈论爱情观的时候也就有了不同以往的视角,作家思考爱情这一命题时,浪漫的爱情心存向往,但同时,她又那么清醒理智地去看待婚姻,看待人与人相处时感情的起落与磨合,不立于空中楼阁,而是将情感放置在现实中,将它看做最平凡不过的东西,用心经营。

对待爱情,有向往,也清醒,因阅历而悲观,又因对浪漫的天然追寻而热忱,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成熟又调皮的爱情观。

真心最打动人

真心的东西最打动人,而终极的真实性是情感。书中的故事无一不是着笔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情感,不着一字于对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感情,而那份深情却那么自然地满溢出来。

潘向黎受到上海这片土地的滋养,由此浸润出的上海风味并非是刻意为之,如她在书中所说,仅仅从表面上看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甚至口音都不能断定其是否是上海土著,“但是,总有蛛丝马迹,会显示出不同。而且越是无心的,越说明问题,越是蛛丝马迹,说明问题的程度越深。”

越是情不知所起,越是一往而深,越是情深越是难以直白地表露。潘向黎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从不轻浮地喊出口,而是铺开那些最日常的细节,老大昌、凯司令、红宝石这种老派地方的蛋糕,国际饭店的蝴蝶酥,南京西路夏天的绿豆冰沙,秋冬的蟹粉小笼,光明邨的鲜肉月饼……直到最后,我们发现,正是这些世俗中的小事情闪着星星点点的微光,而正是这些微光汇聚再汇聚,让这片土地变得耀眼。

“食”是一种本源的生存方式,而吃得精细,则是一种生活态度。作者以此呈现的也是一种处世观念,写都市更是写人世,《上海爱情浮世绘》没有给我们展现一个光怪陆离、灯红酒绿的都市洋场,而是一点点用真情为我们勾画出认认真真过生活的成年人们,他们的衣食住行既有世俗的烟火气,又有精细的“小确幸”,在烟火气中品味生活的乐趣,在现实中去体察爱情的滋味。生活在俗世中,男男女女都在认真生活,谈论并确证着自己,经历着现代人类社会中普遍面临着的最稀松平常的事情,体味生活的滋味。

这时就再也不只是局限于爱情了,我们看到的更是生活,当故事徐徐展开,爱情被当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作者从自身出发,从实际出发去探讨人生、生活、社会,她身处其中,故而更加用心至深,书中人物流露出对于婚姻的看法、面对社会的悲欢、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相处,而这些都是从作者内心生发出的。

面对这片精神原乡,潘向黎含蓄且克制,她让世俗的烟火气闪起微光,为平凡的日常注入诗意,让钢铁筑成的都市笼罩着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