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庞贝《乌江引》:用文学书写史诗级英雄画卷

1

《乌江引》,庞贝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

庞贝的新作《乌江引》是一部虚实相间的英雄叙事长篇小说,既有对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的史料挖掘,实际上也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史隐秘战线英雄的文学叙事进行了新探索,这便是作家用文学书写史诗级英雄画卷的意义所在。

基于庞贝在解放军总参某部的总部工作(前身就是红军时期的中革军委二局)的经历,以及随着时间推移长征密电大量解密,庞贝心里就笃定要用文学来“破译”中革军委二局的战地密码。

文学创作尤其是涉及政治军事题材中的“写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翻阅大量真实档案,走访当事人甚至知情者。《乌江引》的创作素材除了解密的密电,作家还获得了“破译三杰”(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后人提供的第一手资料,依据客观史实,《乌江引》从正面真实地反映了突破/南渡乌江、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和四渡赤水等长征大事件。生活经历是人和事永不磨灭的轨迹,它像烙印一样,不仅封存在绝密档案里,更镌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而到了作家笔下,就是神秘深邃而又鲜活流动的创作源泉。

比如在遵义城的旧书店,曾局长要买《庸庵文续编》,还说“毛泽东同志正在看这本书”,后面又说“近来蒋介石密电中有句话,很怀疑也是从这本书上学来的。此即是说,蒋介石也在看这本书!”(第57页第2段)读到这里,不禁联想到我们看过的一些谍战片里,电台密码对照译本不仅可以是《圣经》,还有可能是《唐诗三百首》,以及《乌江引》后文提到的《康熙字典》。作家庞贝在后面又补了一句“曾局长就说,此书写的是石达开当年过黔地,最终兵败大渡河的史事”,联想后来的“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在四川会理召开了著名的铁厂会议,毛泽东坚定地说,我们不做石达开第二!”(原文内容见《解放军报》2019年9月10日第7版“军事论坛”《大渡河战役: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这虚实相间的创作不仅使作品富有神秘、哲理的韵味,更达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美学境界。

以绘画技法进行文学构思,让我们看到《乌江引》创作探索的更多可能性。如果说主题思想、人物和故事情节是小说的血和肉,那么艺术结构就是小说的骨骼。有了创作素材,还要经过缜密的构思,通过巧妙的结构布局这一艺术手段,才能雕琢成一部经得起检验的文学作品。庞贝不愧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在他创作的这部《乌江引》里,从总体构思出发,很好地处理了史实与虚构部分的轻重配比,达到既尊重史实又展开想象的布局和谐、完美和统一。同时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主线怎么布,副线怎么走,哪些故事先出场,哪些故事后出场,都从全局着眼,让人移步换景、引人入胜。

《乌江引》里有这样一段故事,曾局长一行在旧书店遇到大画家黄镇,黄镇展示刚画好的《夜行军中的老英雄》,并向大家解释了什么叫“速写”:速写是粗线条,但最重要的是传神;速写可以有多种,画笔可速写,文字也可速写,记事记人都可以是速写(第57页第3段)。作家巧妙地借用画家黄镇的解读,以“速写”“侧影”构建起《乌江引》的宏大叙事篇章。作家用十个章节全书三分之二的内容让“速写”部分逐步推进,不断深化。《乌江引》是庞贝一人创作的,但面对这样一个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显然他身边有艺术见解高超的“高参”,在对海量的解密电文、来源众多的故事,进行每个章节甚至每一段的讨论,提意见,讲取舍。目的就是要达到“他(黄镇)说很多事若是不及时记下来,将来就会感到很惋惜。因为我们的政治委员说,我们的革命是有未来的事业,而我们未必能活着见到那一天,未来新世界不会忘记我们,但我们最好也得留下点纪念……”(第57页第2段)。“侧影”本身是指“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但作家将其作为《乌江引》的整体构成之一,犹如人之手足,缺之则显“残缺”。“侧影”100页的内容,看似东鳞西爪,实则凝聚着作家素材搜集的大量心血,对全书故事起了不可或缺的补充和烘托作用,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同时也开创了长篇小说艺术结构的新技法。

庞贝的《乌江引》的新探索,在于作者巧妙地运用独有的创作手法,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勾连起来。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谍战作品广受青睐的当下,庞贝没有聚焦在打入敌人内部搜集情报为我所用者的身上,而是在红军长征的宏大史诗中,以“即使在我军内部,他们的身份也不为人知”的中革军委二局为写作对象。在作家看来,“这是人类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情报战孤例。”曾局长等人利用早期无线通信技术侦收敌台信号,不仅成功破译国民党军许多密码情报,为红军一次又一次突破重围、绝处逢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1939年7月,二局对日密码攻关终于有了突破,这是二局对外实施技术侦察的里程碑,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堡垒发起进击的第一个胜仗”(第296页第2段)。这支队伍虽然没有隐蔽在敌人内部,但他们一样处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险漩涡,不仅要在敌军的狂轰滥炸中突围、急行、强渡,还要冒着枪林弹雨没日没夜地截获、翻译敌军电台信号。在作家纵横捭阖的手笔下,人物与故事有惊险万状有平心静气,有波诡云谲有云卷云舒,形象生动,血肉丰满。纪律严明、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善于总结、乐观自信、目标明确、果断顽强、敢于担当等中国军人精神品质,就在那艰苦岁月的踔厉奋发、勇往直前中形成。正是在这种人物形象塑造中升华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作家最终将奋斗在我军内部的“无名英雄”精雕细琢成顶天立地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