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我读《民间文学里的中国》

提起周益民老师,我总是想起他在课堂上的神情:学生汇报时,他就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双手撑着下巴,专注、凝神,似乎有一股静气在流转。这股静气也流入了益民老师的书中,从访谈类、课例集,再到《民间文学里的中国》。我们可以发现,这套书是他多年践行民间文学课程的积累。从第一堂童谣课到《民间文学里的中国》,中间是十五年的静心研究。十五年中,他守住内心,守住民间文学这方宝藏,并慷慨地与大家分享。

1

《民间文学里的中国》,周益民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那么,这套书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帮助和启示呢?

教材选文的加料

统编语文教材编入了不少民间文学类课文,确实,缺少民间文学,传承传统文化就缺失了一个重要板块。这套书正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民间文学的语料支持,能让语文教学更加丰厚。

这样的语料具有三个特点:经典性、关联性和多样性。

经典文章,是具有长期流传价值的作品。这套书里的神话故事、传说,以及谜语、春联、各地的童谣,都是挑选的耳熟能详的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

同时,这些文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阅读整体。最优秀的文章放在一起,如果缺少关联性,不一定会成为好的读本。益民老师注重选文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以专题来体现。

有的专题指向故事本身。一个故事,多种呈现和改写。如《牛郎织女》专题,有民间口述版本、南朝任昉的古文版和三首相关古诗词,有改编而成的歌行体,黄蓓佳改写的童话、作家程玮创写的《银河两边的星星》,以及现代学者所写的故事解析《家园之龙:牛·鹊·蛛》。

有的专题指向具体意象。民间文学充满着各种文化意象,传达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如《来之不易的火》专题中,选取了不同少数民族的寻火神话,有回族神话《阿当寻火种》、布农族神话《神鸟传火》、满族神话《托阿恩都哩》,表达了祖先们对于文明进步的追求。

有的专题指向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机智男与巧女》专题,选取了《阿凡提的故事》《商人的高头大马》和《巧媳妇》三个故事,“智慧谷”中还设置了表格来梳理“主人公、遇到的难题、解决的办法”,提示读者发现巧女故事的叙事模式。

另外,文学作品形式的多样性也常常给读者带来惊喜。像歌谣、歌词、剧本、史诗、评书、大鼓快板、弹词这些文学形式,教材里很难看到,但在这套书中却有所呈现,这使得读者能拓展文学体验的广度,领略到不同文体的艺术特点。

课程建设的引路

阅读这套书,还能引领教师走向语文的课程建设之路。在这套书中,我们可以发现益民老师做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开发:

一是多种民间文学的样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谣、春联、唱词等等。

二是一系列民间文学的知识,这些知识包含在专题后的“小锦囊”里,比如“猜谜的乐趣”这一专题中,就有“谜语的语言形式特点”等知识梳理。

三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策略。这些方法和策略主要安排在专题后的“智慧谷”中。如颠倒歌的不同读法及创编方法,摇篮曲的读法及仿写策略,归纳情节复述故事的策略,等等。如果拿一个专题作为一堂课,那么“智慧谷”就是这堂课的核心问题设计,帮助读者明晰自己思考及用力的方向。

“智慧谷”里还有其他艺术形式的拓展与链接。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传说,就链接了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些拓展启示我们,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有很多联通点,我们应抓住这些联通点,用学生喜欢的现代方式传播经典。

民族文化的传承

这套书还具有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那些古代文人的生活趣味、民间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少数民族的民歌俚语、流传至今的风土人情,我们可能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系统了解。《民间文学里的中国》则有计划地进行了部署安排,阅读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特别是神话传说、文人趣事、民俗传统,它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是无与伦比的。

我也尝试把这些带给孩子们。有两周的午读时间,我给他们讲述这套书里的民间故事、寓言故事;晨读,我带他们读《母语的游戏》里的童谣、民歌。一年级的小朋友还要借助拼音阅读,但他们读得很激动,读着读着就开始打节拍,眉飞色舞。这种口语化的材料体现了母语的特性,符合儿童的话语系统,其中的精神资源更能激活他们的想象。我想,孩子们在这种歌谣和故事中长大,会从小找到自己的根系所在,就像钟敬文教授所说,“民间文化是儿童庄严的课本,做民间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工作就是为文化和孩子招魂”。

感谢益民老师,这套书,唤醒我们对民间文学的感知,唤醒我们去接近方言、童谣、传说,去了解这些流传了千年的智慧、诗意与情趣。

(作者周慧系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周南梅溪湖小学语文教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