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在民间文学阅读中触摸中华文脉

民间文学由民间群体创作,在民间传播中又不断被修改加工,所以中国民间文学生来就带有中国文化的基因。它包括但不限于歌谣、曲艺、叙事诗、故事、神话、传说……因此它的内容与形式又天然地与孩子亲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九久读书人合作出版的“民间文学里的中国”系列,就是一套将民间文学、中国、孩子三者完美融合的好书。

“民间文学里的中国”系列全套4册,分别为《母语的游戏》《四大传说》《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是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专为8—12岁孩子编写的。


1


“民间文学里的中国”系列,周益民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民间文学在新时代的新读法

民间文学出自民间,带着亲切的泥土气息,以往都在长辈或邻里的口耳相传中传给下一代。如今生活环境变了,在新时代里,孩子接触民间文学,更多地要靠阅读书本和学校教育,进行系统性、有针对性地学习。

周益民对民间文学既有真挚的情怀,又有专业的积淀。从整套书来看,这4本书各为一个大专题;从具体每一本书来看,书中又以类相从,分出若干个小专题,在同一专题下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一系列作品,既可单个专题阅读,又可关联起来延展阅读。

《四大传说》这一本,将这套书的编排特点体现得最为明显。《四大传说》包含《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四个专题,尽可能多而有代表性地收录了每一个传说不同时空、不同形式、不同角度的作品。最后还有箭头图形式的四大传说成长史。这种“同题作文、同场竞技”能让孩子明白,包括四大传说在内的传统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有体系、有层次、有发展的,这是系统地学习,由此可以培养孩子长远的眼光,开拓孩子的思维。

不同的演绎方式中对细节的更改,会进一步推动故事的进展。如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重述的《牛郎织女》,就加入了嫦娥和太白金星这两个人们熟知的形象作为劝织女回去的说客,既符合原有故事的逻辑,又增添了波澜。《牛郎织女》是四大传说中古今差异最大的一个,这跟千年以来一代代人的再创作是分不开的。这本书还将四大传说放在一起比较,从中可见四大传说在诸多要素上的相同。

这套书在每个专题里都配备了两个助读板块:“小锦囊”和“智慧谷”。“小锦囊”从选文切入,补充了节令民俗、民间艺术等文化背景知识。“智慧谷”为提问,或梳理前文脉络,或提出进一步思考。孩子既可在课堂探究,又可居家亲子共读。老师也可以此为参考,设计民间文学特色课程。

打下中国底色,文化自信“支棱起来”

近年来,我国航天领域喜报频传,而每一项成就的名字也很引人注意:月球探测器叫“嫦娥”、火星探测器叫“祝融”、太阳探测卫星叫“羲和”……《神话故事》,是整套书里最能体现中国底色与文化自信的一本了。

从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到万物起源、英雄传说,《神话故事》里的专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自《三五历纪》《淮南子》等古代典籍的文言原典,到袁珂、褚斌杰等专家学者的整理编译,再到现代作家的重新演绎,神话核心的中国精神是基本不变,一脉相承的。

《神话故事》最后收录了青年作家邹凡凡的一篇《中国的神都去哪儿了》,最后写道:“神山渐隐,神兽不再,波澜壮阔的神话世界离我们远去。真的远去了吗?并没有,它们一直在。”以神话为代表的民间文学融入到了后世的文学创作,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与习俗,它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中国底色。就像我们看到古老的神话已融入了现代科技领域,茫茫苍穹中真的有“嫦娥”“祝融”“羲和”时,我们心中的文化自信,一下子就“支棱起来”了。

五十六个民族,才是中国。“民间文学里的中国”在编排时并没有局限于汉族文化,而是看到了更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兼顾了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作品。譬如《神话故事》里的《开辟创世》专题中,不仅有汉族的《盘古开天辟地》,还有彝族史诗《天地的起源》和纳西族史诗《开天辟地》等。从中不难发现,尽管民族、地域有异,文化风貌不同,追求美好生活、探索更广阔世界的精神是相通的,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发现孩子的趣味,好学又好玩

“民间文学里的中国”非常注重贴近孩子的心理,让书中充盈着童真的快乐。小学阶段正是孩子学习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母语能力的根基在此时打下,可受用一生。《母语的游戏》以趣味性十足、贴近孩子生活、符合孩子语言发展特点的“游戏性质”的民间文学作品,以灵活的语言运用形式,让孩子自然地产生母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民间文学不只有神话、传说、故事这一类以情节吸引人的叙事作品,童谣、民歌、俗语、谜语等非叙事作品,也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多使用口语,带有游戏精神,符合孩子的认知与语言习惯。况且这些作品并非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舞文弄墨”,而是从语言延伸至中国文化之根,正是在民间文学中看到中国。歌谣在《母语的游戏》中占据了相当篇幅,它们最能发挥民间语言原汁原味的优势,形式灵活,朗朗上口,是孩子的文学启蒙。

讲故事、听故事,也是符合孩子趣味的娱乐形式。《民间故事》收录的故事质朴通俗,又多有回环往复、一波三折的结构和宝物、智者、奇人、异事等对孩子极富吸引力的元素。不仅如此,《民间故事》里的故事还有妥帖的演绎,以最大程度提高趣味性,跟上孩子的节奏,而对趣味无所助益的部分,则不予以体现。《民间故事》还设置了一个很妙的《有滋有味听故事》专题。口口相传正是民间故事传播的重要途径,在慈爱祥和的氛围中听大人讲故事,是孩子温馨的童年记忆。

既保留民间文学的特质,又精心选篇编排,引导学习,挖掘文化内涵,还能考虑到孩子的心理,这样一套有情怀、有品质、有知识、有趣味的民间文学选本,是真正为孩子而编写的民间文学选本。

(作者吕昱雯系上海九久读书人童书编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