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网络文学讲好中国故事的“术”之思

近年来,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扮演了愈发重要的角色,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它既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具有强大的全球影响力。作为一名网络文学作者,对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个长期的课题,笔者基于创作实践并着眼文化传播策略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从文本创作上看,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展现民族性的文化符号,是“中国故事走出去”的核心基础。


在网络文学视域下,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核心基础,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民族性文化符号的展现。从经典文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地域文化景观,中国网络文学创作者可以从中找到丰富的灵感源泉。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学作品创作,拥有不同的创作手法——


例如,选取经典文本做拓展。从今何在的《悟空传》到马伯庸的《太白金星有点烦》,再到游戏的《黑神话:悟空》,都是基于中国经典IP的再创作。许多撰写仙侠玄幻题材作品的网文作者,也都是从中华古典神话故事以及《山海经》《搜神记》《封神演义》等文本中寻找灵感。到目前为止,选取和拓展经典文本,仍然是我们网络文学创作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又例如,寻找“非遗”等中华传统艺术和技能,提炼、挖掘并撰写这些特有的文化符号。近年来,随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创作不断升温,许多作家朋友都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对象进行构思和创作,这一方面是为故事文本增添厚度,另一方面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符号的塑造与传播存在竞争性,这更需要我们作者通过网络文学的创作,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独特视角。


还例如,大胆进行一些本土景观与人文的还原。在创作实践中,网络作家往往会出于一种创作便利或自我保护,故意架空或模糊地域背景,但从海外传播的角度来看,还是“实”的东西更能引起海外读者的注意。近年来,许多文学、影视作品和地区的文化旅游相结合,相互赋能,这也是我们网络文学作者可以去探讨的一种新路径。


作为一名创作了21年的老作者,以上方法,笔者在创作实践中进行了运用:在《沧海行》中,笔者从《山海经》中汲取源泉,将应龙、相柳、獬豸、白泽、鸣蛇、毕方等神兽与保护神州大地的故事有机结合。在《404中二宿舍》中,笔者让女主角“曲玄思”对泉州悬丝傀儡戏进行了传承和发扬。在《来自1942的重修生》中,笔者以2022年的南京城为舞台,运用“反穿越”的手法,讲述了一个来自1942年的新四军小战士和当代大学生相互治愈的故事……在网络文学创作中,笔者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踏入更广阔的创作类型,努力去撰写自己心目中的“中国故事”。


关注AIGC所带来的降本赋能效应,跨文化、多媒介的表达,是“中国故事走出去”的重要桥梁。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网络文学的IP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文本翻译到可视化呈现,插图生成、漫画生成、短视频生成,原本网络文学想要跨过语言壁垒、媒介壁垒,是需要大量人力和财力的,但如今这一切都可以由个人完成。我们现在可以轻易地用人工智能翻译软件给自己的故事整理外文大纲,用图形生成人工智能配备作品插图,甚至是生成小说的导览视频——这些基于网络文学的视听媒介产品,既可以用于社交媒体的传播和推广,也可以用于海外出版和改编投稿等。


当然,一个好作者的核心诉求是“创作好故事”,对故事撰写本身的纯粹和执著,是作家们最重要的品质,而上述基于人工智能的多媒体拓展是一种加分项,而非必选项。我们更期望网站平台或者专业机构能想创作者之所想,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深度开发,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将我们笔下的中国故事和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更直观、更具吸引力的视觉表达。而在内容生成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文化符号的稀释?如何确保文化传递的真实性与独特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技术与文化的对话中寻找答案。


除了故事文本层面,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优势还在于它能够突破单一媒介的限制,成为电影、游戏、动漫等文化形式和产品的重要源头。事实已经证明,要扩大中国网络文学的IP影响力,视听媒介是极其重要的渠道,除此之外,电子游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天生的跨文化多媒介产品。而在目前的文化市场中,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案例较多,和游戏的结合程度还不算太紧密——想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网络文学和中国电子游戏开发的结合,可能会打开一条更新的、更强大的通道。


经过多年创作,笔者的作品也被翻译成英语、日语、越南语、泰语等多国语言并于海外出版,亦有数部作品被改编成动漫、影视、游戏和运用于主题乐园,收获了不少来自海外的受众评论。在文本创作、IP改编以及海外合作的过程中,笔者始终感谢互联网时代,感谢网络文学为作者们开辟了创作和传播的新路径,也为中国文化提供了新的表达空间。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亦有许多需要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如何平衡自由创作与文化使命之间的关系,考验着创作者的艺术自觉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传播环境中,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和平台,实现文化影响力的最大化,减少“文化折扣”现象,也需要产业界和学界的共同努力。


不过,以上思考还是集中在“术”的方面,如今的笔者,也开始更多思考“道”的问题——写好中国故事,归根到底是要去思考“中国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中国精神” ?这个答案本身太辽阔,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寻找、从当下的社会土壤中去总结归纳——在这个寻找和思考的过程当中,立足中华大地的创作者,会产生新的体悟、新的创意,自然而然地便会创作出能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