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中华文化在网络文学中获得新的动力

谈到网络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我们的视野应该更开阔一些,不仅要看到当下,也要看到过去与未来。

先说过去,在我看来,中国文学有两个传统,一个传统是从《诗经》以来悠久的文化传统,还有一个是五四新文化传统,这两个传统都和网络文学有切不断的关联。说到中国传统文化,通常指向的是古代文明,比如说网络文学从四大名著、《山海经》《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传统经典中吸取了多少养分,这已经成为共识,当然也从西方经典中有所借鉴。今天我们有必要重点讨论另一个传统,也就是五四新文化传统以来,网络文学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对中国文化做了哪些贡献,我们应该在理论上进行总结,这对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很有价值,非常重要。

不管从历史层面,还是从文化层面来讲,五四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个交汇点。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竖起了中国现代文明的旗帜,其中的核心白话文运动确立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叙事方式。中国文学原来没有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区分,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涤故更新,中国文学开始分流,分为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两部分。这个区分穿越了整个现代文学发展历程,正是这两股力量,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版图。

现代文学既有以鲁迅、胡适、郭沫若为代表的精英作家作为启蒙导师,同时也有张恨水、周瘦鹃、张爱玲等关注日常生活的大众作家活跃在文坛。由于中国社会经历了军阀混战、外族入侵等一系列战乱,精英文学承载了民族救亡、国家独立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历史使命,使得文学的社会价值得到了空前高涨。当代文学沿袭了五四新文化传统,进一步强化精英文学,古老的文学传统渐渐成为文化背景,大众文学逐渐边缘化。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学悄然成长,虽然影响力远不如精英文学,但中国文学再次进入分流时期,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网络文学崛起,大众文学风生水起,改变了当代文学生态。

文学领域精英与大众分流,经过相当长的发展后再合流,实际上是一个国际化趋势。比如在日本、欧美等文化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它们的分流在二战之前,一战以后就开始分流了,二战以后开始逐渐合流,日本是比较典型的,像东野圭吾这样的作家,从作品的数量和传播力看,具有大众作家的特征,但作品质量达到了精英作家的水准。美国作家丹·布朗也是个生动的例子,他的《达芬奇密码》严格意义上属于大众文学,因为它拥有大量读者,但作品艺术水准极高。

当代文学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是在学习西方的东西,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遇到了瓶颈出现了迷茫,开始寻找如何回归到传统文化当中去。网络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对速度有了前所未有的感知和要求。高速和爆炸的信息是数码时代的特征,是现代人的需求,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网络文学的高速生产和流通使它成为时代的宠儿。然而,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节奏快并不等于质量差,这个时代的检验标准是双重的,是严格的,是不近人情的,它既要求网络文学超速度,又要求它高质量,否则就要对它有所蔑视,这恰恰是网络文学面临的挑战。中国当代文学何时才能合流?我认为还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网络文学将承载这一历史使命。

网络文学从出生开始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古老的传统,它的大众性体现在有效的大众传播渠道,并且在传播过程当中实现知识产权变现,这恰恰是当代文学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话题,但我认为文化输出这个概念是不太准确的。我们不应该更多地讲文化输出,应该讲文化传播,讲文化交融交流,其实这就是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过程。传播、交流、交融是互相的,既不高于别人,也不低于别人,我们和任何民族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