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网络文学副文本的类型、功能与价值论

摘要:“副文本”是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提出的概念,目前已被广泛地运用在现代文学研究和文学翻译研究中。网络文学因其网生属性,发展出了难以计数的副文本内容,而它们的内涵和类型还未能得到厘清。根据网络文学的特征,网络文学副文本可以划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它们在性质和功能上各有特点,生产主体有所交叉。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学副文本有助于建立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开展“学者粉丝”批评,帮助研究者从创作者视角进入网络文学研究,有效地推进网络文学批评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网络文学副文本;内副;外副;网络文学批评


20世纪70年代起,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在《广义文本之导论》《隐迹稿本》中先后提及“副文本”(paratext)这一概念,1987年他将系列论述整理成书籍,并于1997年翻译为英文版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书中指出:“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正文本以及环绕在其周围的多种要素,他们的范围和表现形式各异,这就是副文本。”[1]他详细列举了出版信息、作者名字、标题、插页、致谢和题词、序言等不同类型的副文本形式,并将其划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随后热奈特还在《普鲁斯特副文本》《副文本入门》两本书中进一步扩展了副文本的范围,将更多具有跨文本性的材料纳入了副文本研究之中。


 随着副文本理论引起广泛关注,诸多学者将其运用到文学文本的分析和翻译研究当中。而网络文学依托互联网的实时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发展出了远超传统文学的副文本内容,目前它们还并未得到充分研究,仅有李慧雯的硕士论文对其形态和传播机制进行了分析,具有创新意义,但是其划分的副文本类型之间存在交叉,在网络文学理论研究方面并未进一步展开,并且将读者创作的其他叙事性文本也认定为副文本类型,这点需要进一步探讨。


 当前,网络文学依托互联网的匿名性、即时性、互动性,呈现出众多与传统纸质文学不同的特征,“网络文学的‘文学性’被‘故事性’取代,文学的审美愉悦被爽感取乐取代”[2],且动辄千万字的文本体量也不再是传统的文学文本分析能够应对的。因此,对于网络文学的考察应该从传统的修辞、主题、审美分析转向对文本创意性的考察,副文本概念的使用也不应再局限于标题、序跋、采访录等传统材料。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3年Ellen McCracken[3]、Dorothee Birke和Birte Christ[4]等学者就呼吁拓宽副文本内涵边界,并在重要期刊“Nar‐rative”上发表数篇论文进行论述。


 本文将网络文学的副文本界定为一切和文本内容直接或间接相关,具有构成、包装、评价属性的,有助于读者理解网络文学文本和作者意图的材料。起点中文网作为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网络文学平台之一,其基本操作、运营规则在主流平台中具有代表性,结合起点中文网的作品、各项功能和数据指标,分析网络文学副文本的两种类型及其功能与价值有一定可参考性。


一、内副文本的类型及其功能


在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中,热奈特将内副文本划分为作者署名、插图、出版信息、标题、致谢、序跋、注释等,它们是对文本基础信息的展示。与热奈特提出的内副文本相对应,网络文学副文本中的内副文本存在于主文本内部,既包括标题、注释等传统内副文本,也包括人物介绍、网文数据等新型内副文本。内副文本最主要的功能是对小说进行构成、导航、解释说明和包装宣传,使其成为完整的书的形态而面对读者,它们的主要生产者是作者和网文平台,对应着传统纸媒文学中的作家和出版社。


1.作者主导的内副文本及其功能 


作者主导的内副文本以文字为主,主要的功能是对小说内容进行解释说明。在小说首页,由作者主导的信息有作者笔名、小说名和内容简介,前两者与传统纸媒小说集类似,根据文本内容由作者自行拟定。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学的简介除了传统的内容概述外,不少作者会加入对文本的说明或其他推荐内容。例如,南瞻台的《当不成赘婿就只好命格成圣》在简介中对不同命格进行介绍,并阐明了故事背景;吱吱的《九重紫》的简介中阐明“如无特殊情况,每天20点左右更新”,并对自己的其他作品进行了宣传;冬天的柳叶《妙偶天成》简介中说明“非传统宅斗,女主非高大全,接受不能的慎入”。可见网络文学的简介不再仅仅承担概述内容和吸引读者的功能,而是成为集主要概念、宣传推广、更新频率、趣味导向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副文本。


 此外,当前玄幻、仙侠、快穿等热门类型小说在世界观、人物设定等方面与现实主义小说有着显著的差异,作者会新造大量个性概念,制定特定的世界规则,构建起一个独特的、庞大的虚拟世界,因此作者常常通过各类介绍性质的副文本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如,天下霸唱所著的《鬼吹灯(盗墓者的经历)》,小说正文之前为三篇附录,其中对北宋是否存在青花瓷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并对关键名词“两不一取”进行了解释,展现了小说“盗亦有道”的价值观;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开篇就附有已出场人物列表,对小说中的人物身份、性别、资质、武魂、与主角的关系等进行了介绍,构建起了基本的人物网络,还附上了“史莱克七怪”的资料信息;天蚕土豆所著的《斗破苍穹》还在人物出场表中更详细地展示了人物的基本经历和人物性格。 


 除了以上对小说内容设定进行解释说明的内副文本外,网络文学作者在平台发表作品之初就需要根据内容自行确定小说标签,例如《斗破苍穹》《斗罗大陆》为“玄幻·异世大陆”,《鬼吹灯》《盗墓笔记》为“悬疑·探险生存”,《宇宙职业选手》为“科幻·未来世界”。这些标签作为内副文本,既是平台对文本的管理要求,又能帮助读者更好地寻找目标作品,同时也是作者对自己作品的性质界定,对网络文学涉及的三个基本主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类需要关注的内副文本是网络文学的排版本身形成的,热奈特在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中对版式也进行了探讨。在传统的文学著作中,书籍的字体、排版属于出版商要素,作者对此并不完全负责,而在网络文学中,作者们通过实践发现手机屏幕能够容纳的字数有限,传统纸媒文学长段落的写作方式容易造成满屏都是文字的现象,使读者产生视觉疲劳和精神压力,从而放弃阅读。因此网络文学逐渐形成了“短句+换行”的独特写作排版模式,有效提高了网文阅读的体验感。同时在一些系统文中运用提示用语“魅力+1”“亲密+1”“武力伤害+1”等表达时,换行能够带来电子游戏式的互动感,为文本赋予了递进式阅读感受,也使得关键信息在大量的文字之中得以凸显。此外,平台提供的“背景更换”“字体调整”“翻页动画”等功能也增加了读者自由选择的空间,尽可能地提高读者阅读的舒适度,最大程度地还原纸媒图书阅读时的翻书体验感。Bradley Reina指出:“利用数字技术扩展的排版可能用来强化叙事和文本意义,而不是破坏语言或书籍的传统运作方式。”[5]通过这类独特的版式内副文本,网络文学的叙事魅力得以提升,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得到了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在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中,热奈特将插图纳入副文本的研究范围。传统纸媒文学中的插图往往经过作者、画家、出版社的精心设计,对文本的内容存在呼应或补充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文本的审美价值和趣味性。而在网络文学中,插图副文本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其数量较少,质量也参差不齐,主要集中于网络小说封面,在文本中几乎没有根据内容创作的配图。然而,即使是网络小说封面,也很少有作者对其进行精心设计,插图内容和小说内容的关联度也较低,往往只有热度较高的小说会根据内容对插图或图像符号进行专门设计。起点中文网内存在大量统一生成的小说封面,大多是以艺术字书名为核心元素,缺乏专门的或个性化设计。以女生频道畅销榜现代言情分类为例,在排行前十的作品中具有统一风格的艺术字书名封面就有六部,这些封面并未展示其他与小说内容相关的信息,审美价值不足。因此在网络文学的内副文本中,插图副文本的价值相对较低,对文本的意义增值效果也十分有限。


2.网文平台主导的内副文本及其功能 


网文平台所主导的内副文本以导航、评价和宣传为主要功能,主要形式为文字和数据。以起点中文网为例,每部小说的首页都汇集了平台主导的各类基本信息,包括字数、月票、荣誉、目录、章节数、完结情况、书友榜、相关推荐等,翻开小说的第一页可以看到类型、上架时间、发行单位等信息,它们是构成一本书的重要部分。 


 导航类的内副文本能够帮助读者在阅读中快速寻找和定位目标,目录、章节数、发行单位等信息均属于这一类,它们与传统纸媒文学图书的出版商信息类似。但给予网络文学的电子目录能够更快捷地链接到文本内的各个具体位置,并且作为一种伴随性的功能按键存在于阅读过程之中,因此它具有传统纸质图书目录难以相比较的即时性和便利性。


此外,内副文本具有评价和包装宣传的功能,数据是这一类型的特殊代表。起点中文网中有大量的作品榜单和各类作品评价体系。通过排行查看作品可以看到“月票榜”“畅销榜”“新书榜”“阅读榜”“出圈榜”等十数个榜单,榜单排名会相应地展示在作品首页。同时,以女频为例,2023年10月每个榜单位于榜首的作品各不相同,它们根据收藏量、阅读量、更新量等不同因素进行排行,多维地对作品质量和侧重点进行展示,读者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在难以计数的网络文学中寻找到优质的作品。而在每部作品的“荣誉”一栏中,可以看到作品的粉丝数量、订阅、收藏、推荐情况、作者更新情况、获得平台奖励和首页推荐等信息,数字直观地为作品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定量,反映了作品的质量和特色,呈现了它们受欢迎的程度,也彰显了网络文学庞大的受众体量,这类副文本具有鲜明的评价功能。


 除此之外,在网络文学作者自定的标签基础上,平台会将具有共性的作品进行汇总,读者可以在相关推荐中发现更多同类型作品,或通过“看过此书的人还看过”栏目,以兴趣为导向便捷地寻找到相似作品。大量的宣传信息融入榜单、荣誉、相似推荐等副文本之中,在激励作者的同时扩大了文本的影响力,使得优质的作品在内副文本的环绕中进入正向的循环。


二、外副文本的类型及其功能


“外围文本要素包括一切不依附于文本,而是自由环绕在文本周围的无限量文本。”[6]热奈特定义的外围文本即“外副文本”,包括采访、回忆录、个人通信、日记等,它们是作者在文本外部表述和文本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公共外副文本和私人外副文本。


 网络文学外副文本除了传统的作者主导文本外,还存在读者互动、第三方跨媒介等其他的外副文本类型,它们的主要功能是对原文本进行解释说明和包装宣传。需要注意的是,热奈特曾指出副文本“大概是作品实用方面、即作品影响读者方面的优越区域之一”[7]。如果说网络文学的内副文本以实用性为主导,那么对读者产生影响的功能则主要由其外副文本来承担。


1.作者主导的外副文本及其功能


网络文学中作者主导的外副文本与传统纸媒文学有相似之处,以作者的创作谈为代表,但也与传统创作谈具有明显差异。首先网络文学作者感想类文本数量远远多于传统纸媒文学。以《斗罗大陆》为例,在正文周围包含了大量唐家三少和读者交谈的文本,内容包括创作心得、日常生活、人物解释等。由于互联网能够即时、便捷地发布各类内容,这些在纸媒时代只能通过见面采访或出版创作谈来回应的问题在网络世界中可以极为快速地反馈给读者,因此,这类副文本的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几乎所有网络文学作者都曾在读者的要求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过解释和补充。 


 除了作者自己发布的外副文本外,这一类副文本还包括大量的采访。在起点中文网的作者专区,大量的网文作者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写作历程和创作经验。他们之中有的是“大神”级别的热门作者,也有的是遇到瓶颈的创作新人,在交流互动中,这里产生了大量指向正文本,富有研究价值的副文本材料。如《爷是病娇得宠着》的作者顾南西讲述了这个故事的灵感来源于国外一则报道,该新闻中男孩自称能听到常人无法听到的声音,新闻结尾推测男孩的基因与常人不同,由此作者展开了一个“基因异能”故事的写作。像这样的文本在互联网空间中比比皆是。除了官方平台集中展示作者的创作心路历程外,作者本人也会开通微博、知乎、豆瓣等社交平台账号,在上面发表对作品的看法。此外,部分作者还会参加一些综艺活动或网络访谈,通过视频方式讲述和作品相关的信息。这些作者主导的外副文本十分可靠地展示了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对读者和研究者进入正文本提供了可行的通道。


2.多主体交互中产生的外副文本及其功能 


网络文学生产、发行、接受的主体是作者、平台和读者,三者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而是处于交互的动态关系网络之中。在两种或三种主体的不断交互下,大量具有特色的外副文本得以产生。 


 首先,起点中文网正在开发作品的“设定集”,这是一种典型的三个主体融合的副文本。由网络文学平台建立设定集页面,读者可以通过设定集了解小说的世界观、主要任务、重要事件等核心设定。例如卖报小郎君的《灵境行者》设定集中包含了“世界观”“灵境地图”“职业”“势力组织”“物品道具”“角色”“地域分布”“大事件”等栏目,有效地构建起了小说虚拟世界的框架。此外,设定集的内容是通过投稿、审核、汇总形成的,读者通过阅读获取“粉丝值”,在对小说内容达到了一定的熟悉程度后便可以向设定集投稿。网文编辑和作者会对读者投稿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读者编辑的内容将以署名方式在设定集中呈现,并且设定集内容也会随着投稿而不断更新。值得注意的是,设定集的末尾还设置了“设定认可度”板块,读者和作者都可以对设定集内容进行评价和建议。这种新兴的公开型外副文本有助于确保文本的接受和作者的预期一致,并且大大提高了读者的参与感,是网络文学中富有研究价值的领域。


 与设定集相比,粉丝读者评论是网络文学中更为传统的外副文本类型。当前各大原创网络文学平台均设有评论场域。以起点中文网为例,具有读者评论属性的有评论区、书友圈、书单推荐、话题广场、点点圈等不同类型的评论空间,读者能够在其中发表对小说内容的看法,并与其他读者进行实时交流。而与传统纸媒文学最大的差异在于,作者并不会在这种读者的评价和讨论中缺席。面对读者的称赞或质疑,几乎所有作者都在平台上与读者进行了互动。作者静官在《兽血沸腾》中甚至专门发文连载回复读者的书评,当读者对人设合理性提出质疑,静官回复“您的建议很一针见血,我会认真考虑”;面对读者提问“某些种族是否会出场”,作者回复“这个稍后会写到,你提到的种族都有”;还有读者提出对“封地”规模设定的问题,作者回复“你对他们有什么构思的话不妨告诉我,咱们一起探讨”。可见读者的评论或认同,或疑问,或表达阅读期望,拓宽了对既有文本的赏析,也影响了作者的未来创作方向。大神作者天蚕土豆也表示过每次发表更新都能获得读者的反馈,而采用其中好的意见能够使他的作品更加完美。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不仅讲述自己的写作意图,产生大量对研究作品有帮助的副文本,更在探讨中不断采纳新的建议,修订下一步构思的内容。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之间的对立关系,没有一个主体在网络文学生成过程中占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在平台、作者、读者的交互之中,故事世界在长期处于动态的修改、解释、扩张过程之中。 


 除此之外,将小说文本转换为音频、图像的外副文本形式也越来越常见,例如起点中文网提供听书服务和配音专区,各类网络小说的漫画版也逐渐问世。网络文学的外副文本形式正在不断丰富,其产业链也得以持续延长。


3.“同人文”及二度创作现象


 网络小说中的“同人创作”已经成为蔚为大观的文学现象,有研究者将其纳为网络文学的副文本进行考察,而根据副文本服务于主文本的基础属性,这种归纳有待进一步考量。


 热奈特强调副文本对于主文本的“功能”,他在《普鲁斯特副文本》中指出,“所有这些我们从不把它认定为作品正文本但是却有助于呈现,或者使它成为一本书”[8]的文本可以看作是副文本,也就是说副文本是要为更好地呈现文本内容、贴近作者意图而服务的。朱桃香认为副文本“最基本的任务是保证文本命运和作者宗旨一致,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理想读者”[9]。可见,副文本是指向正文本,帮助读者尽可能地理解正文本的材料。


 而“同人文”作为网络文学中重要的现象,它是读者以自身情感意愿为导向,在原文本上进行模仿、改写、派生的创作,和原文本的主题以及原作者的意图并无必然联系。在这一立场上,“同人创作”并不能被认定为网络文学的副文本。热奈特曾提出“承文本”这一概念,认为它与原文本之间是一种“非评论性攀附关系,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嫁接而成”[10]。因此相较于副文本,“同人文”更应该被认定为是一类“承文本”。 


 值得关注的是,王志军指出:“副文本是物理存在于主文本周围的客观文本,副文性是通过副文本与主文本互涉而建构的一种抽象的跨文关系。”[11]阐明了副文本和副文性之间的区别。因此,尽管“同人文”不属于副文本,但其是基于主文本的世界观或人物设定进行的再度创作,和主文本之间存在着指涉、补充的关系,因此它与主文本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副文本属性,且接近副文本中的外副文本类型。


三、作为学术研究材料的网络文学副文本 


网络文学副文本的生产主体主要有作者、读者和网文平台。Dorothee Birke和Birte Christ在“Paratext and Digitized Narrative:Mapping the Field”一文中归纳出数字副文本的功能可以分为解释、导航和商业三类[12],网络文学副文本功能也可以大致与以上三者对应。上文亦论及,内外副文本都具有解释和商业功能,以目录、类型标签为代表的内副文本还具有导航功能。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网络文学副文本还具有鲜明的评价功能,这对研究网络文学,构建网络文学批评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1.构建网络文学评价标准


 网络文学副文本为评价和选择网络文学文本提供了重要依据。在网络文学平台上,每天都有大量的文本被生产出来,其质量参差不齐,“选择”成为进入网络文学世界的第一步。对平台而言,寻找具有潜力的作者和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和宣传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读者而言,在不可胜数的作品中能否选择到符合期待的作品,直接影响读者对网络文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作者而言,了解读者对作品的看法有助于获得及时反馈,指导进一步的创作;对于网络文学研究者而言,选取有质量的网络文学作品是进行有效研究的基础。可见,构建一套科学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如上文所言,以数据和榜单为代表的内副文本对正文本具有评价作用。大量的榜单对网文作品进行了排行,通过人物角色受欢迎程度、粉丝增长数量、阅读次数、书单收录数目等不同指标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考察和评价,而这些排行的数据基础均由粉丝读者自主构建。除了榜单排名,网络文学平台中还有大量的内副文本承载着评价功能,上文提及的荣誉栏、收藏量、出圈指数、讨论中数量等指标均能展现出读者对网文作品质量的认可程度。在平台搭建、作者呼吁、读者参与的模式下,以各类数据为代表的宣传型内副文本有助于构建一套受众认可的评价体系。一部作品如果各项数据均名列前茅,可以认为该作品内容质量较高,具有研究价值。这一体系能够为作者、读者、IP改编从业者、网络文学研究者在浩瀚的网文海洋中选取阅读对象时,提供富有参考价值的指向标。


2.通过副文本进行“学者粉丝”批评 


传统的文学批评对网络文学批评研究存在失语现象,除了网络文学文本分析的工作量问题外,很大程度上与网络文学的类型化特征有关,也与网络文学文本的复杂性有关。网络文学以极快的速度更新换代,追踪乃至创造新的流行趋势,已然是传统的文学批评难以匹配的。因此,构建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学副文本批评,及时地在虚拟空间对主文本进行回应,将有利于网络文学的阅读、传播和研究。


 亨利·詹金斯最早提出了“学者粉丝”的概念,他认为这种身份的研究者“并非仅仅只是某一流行文化的爱好者,而是和某一特定亚文化社群‘在一起’”[13]。崔宰溶、邵燕君等学者将其运用到网络文学的批评之中,她们认为“‘学者粉’不是像传统民族志研究者那样‘读懂部落的心’,而是自身就是部落的一分子”[14],能够以“圈内人”的身份进入网络文学的批评之中。 


 当前,网络文学的数目和体量正呈指数级爆发,熟悉所有的网络文学成为一件难以完成的事业。然而,粉丝读者作为趣缘群体,他们能够以集体的身份覆盖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文本,并通过“点点圈”“话题广场”等“圈子”,形成和输出自己的观点,这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文学批评家个人阅读的有限性。值得关注的是,在“话题广场”中可以看到发帖人的粉丝称号、社区称号和粉丝等级,这能够帮助研究者们寻找到对特定领域极为熟悉的“精英粉丝”。这类粉丝读者阅读了大量的作品,熟悉网络文学的运营方式,他们发出的帖子常常涉及文本的受众群体特征、作者特色风格、当前流行风尚和IP商业价值。因此,他们生产的副文本信息本身就具有批评性,也对于网络文学批评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作为“学者粉丝”的研究者能够有效地捕捉这些信息,对“内部一手材料”进行分析,从而形成比较准确的判断。


 正如汪韵霏所言:“学者”既从‘粉丝’身上学习,也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粉丝’,并最终将粉丝圈内部的‘行话’组织成足以在学术界流通的理论语言。”[15]在这一方面,以读者为主导的外副文本具有鲜明的优势。通过上文所论述过的设定集、读者评论等副文本,批评家和研究者能够真正融入粉丝社群,破除“学院派”和真实网络文学世界之间的壁垒,建立可靠的研究关系。当然,粉丝群体的个人偏好和综合素质差异较大,依然需要研究者对读者主导的副文本信息进行仔细甄别,依托“粉丝”身份对研究内容进行筛选和辨认,并最终组织成客观、严谨的学术材料。


3.从创作者视角进入网络文学研究 


以读者为主导的外副文本有助于开展“学者粉丝”批评,而以作者为主导的外副文本则提供了另一种进入网络文学研究的视角。李玮在与知名网络文学作家跳舞的对谈中指出:“网络文学已经发展至今几十年的时间,已有许多东西被淹没在了历史中。我们通过做作家访谈能够澄清和保留许多细节。”[16]在对话中,跳舞谈及了《风姿物语》作为网络文学起源的看法、作者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创作转型、当前读者阅读欲望的变化等有关网络文学史和未来发展的问题,并指出网络文学在生产、发行、接受的各个阶段都与传统文学不同——“它是一种泛文学的文化商品”。知名的作者往往在网络文学领域深耕多年,他们的看法为研究网络文学内涵和运行机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和可能空间。 


 另一方面,作者与学者在身份上的差异会带来思考方式上的不同,正如邵燕君在专访作家猫腻后认为,尽管其已经具有了“学者粉丝”的身份,但依然存在着和作者之间的“阵营分野”。她指出,猫腻在“爽文与情怀”的看法上与学者不谋而同,“而一旦跳出这一思维定式,站在‘爽文学观’上进行讨论,一些传统文学观的基本‘原理性’问题,就获得了重新思考的角度”[17]。可见,和作者进行直接对话,能够帮助研究者从内部视角对网络文学进行体认。处于创作一线的感悟和经验有助于研究者跳出思维定式,从作者视角对“学者粉丝”批评进行补充,构建立体完整的研究视野。 


 由于读者在网络文学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广泛参与,一种观点认为“隐藏的读者”已经转变为了“显性的读者”,网络文学实现了读者中心的转向,而实际上,读者的地位提升并非代表着作者身份的消解,反而这是一种创意阅读的实现。葛红兵和许道军认为最好的阅读就是一种“重写”,读者与作者的讨论构建起的副文本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以被动接受的形式对文本展开考察,而是以作者的身份去思考“在创作的诸多可能性中,作者为什么选择了这一种,是否有更好的选择”[18]。同时,读者和作者在作品评论区展开的对作品内容、情节设置、人物形象等问题的讨论,最终推动了一个“合作型”作品的诞生,这是群体创作的结果,是一种虚拟空间的写作工坊实践,使得读者成为“兼具‘作者’属性的‘读—写者’”[19],这种“读—解”关系向“读—写”关系的转型,将网络文学从“人人可读”引向“人人可写”,从而实现了作者身份的扩展和凸显。


结语


与传统的精英纸媒文学不同,网络文学在创作、阅读、传播的各个阶段都呈现出自身的特征。互联网的开放特征让网络文学及其副文本以难以追踪的速度传播和衍生,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文本空间,成为全民写作、自由言说的重要场域。可以说,网络文学的特色之一就是在主文本周围存在着大量副文本信息。通过对网络文学副文本的梳理,无疑可以将之划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两种类型,二者内部又各由作者、平台、读者三大主体主导生成。它们不仅对主文本进行了导航、说明、宣传和评价,更成为主文本向世界敞开的重要途径,为构建网络文学批评体系提供了重要材料。以数据为代表的具有评价功能的副文本,能够帮助研究者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世界中寻找到有效的研究材料;以读者主导的副文本,则有助于研究者们获得“学者粉丝”身份,从社群内部对网络文学进行考察;以作者主导的副文本,能够为研究者提供网络文学一线的经验。厘清网络文学副文本的类型和功能,能够使得研究者能够从平台、读者、作者三个主体出发,形成完整的研究视野,从而更好地介入网络文学批评与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本论文以起点中文网的文本和平台建设为主要考察材料,尽管各个主流平台的栏目和分类大同小异,但其他平台也存在一些特色栏目并未在文中得到讨论。如,番茄小说网最新开发了“开书灵感”功能,设计了“书荒热词榜”,进一步扶持新作创作。同时,论文在与IP改编相关的副文本方面的论述还不足,网络文学副文本的包装推广机制、副文本与网络文学经典化等话题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Gennette,Gerard. 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Trans. Jane E. Lewi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p.197.


[2]张永禄《建构网络小说的类型学批评》,《当代文坛》,2022第6期。


[3]McCraken,Ellen."Expanding Genette’s Epitext/Peritext Model for Transitional Electronic Literature:Centrifugal and Centripetal Vectors on Kindles and lPads" Narrative 21(2013):105-124.


[4]Birke,Dorothee,and Birte Christ. "Paratext and Digitized Narrative:Mapping the Field" Narrative21(2013):65-87.


[5]Reina,Bradley. "Digital Print in the Material World:Paratext in Service of Narrative"” Word&lmage35(2019):76-88.


[6]Gennette,Gerard.Paratexts: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Trans.Jane E.Lewi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7,p.410.


[7][法]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选·批评译文选》,史忠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59页。


[8]AmyG.Mcntosh.andGennette,Gerard."TheProustianParatext".SubStance.2(1988):63


[9]朱桃香《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10][法]热拉尔·热奈特《热奈特论文集》,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版,第74页。


[11]王志军《互文语篇理论视域下的语篇副文本系统研究--以学术著作语篇副文本系统为例》,《当代修辞学》2018年第3期。


[12]Birke, Dorothee,and Birte Christ ".ParatextandDigitizedNarrative:Mapping the Field." Narrative,21(2013):65-87.


[13][美]亨利·詹金斯《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性文化〉》,郑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14]邵燕君《从乌托邦到异托邦--网络文学“爽文学观”对精英文学观的“他者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16年第8期。


[15]汪韵霏《建构“及物”的网络文学批评路径》,《东吴学术》2022年第4期。


[16]跳舞、李玮、管文颖、邢晨《想象空间的开创:一部个人化的网络文学发展史--跳舞访谈》,《青春》2022年第1期。


[17]邵燕君《从乌托邦到异托邦--网络文学“爽文学观”对精英文学观的“他者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8期。


[18]葛红兵、许道军《创意写作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85-90页


[19]葛红兵《从读-解关系走向读-写关系的当代文本--创意写作学视域下的文本研究》,《当代文坛》2021年第4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