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一个理工男多次跨界转型的传奇

《遇见》

《遇见》,叶健 著,现代出版社

工科大学副教授、银行金融专家、超大型建材家居董事、文化使者,这些身份标签之间几乎没有关联,但它们在共同描绘传记作品《遇见》传主叶健。

叶健先生的《遇见》,以时间为顺序,讲述叶健从童年开始平凡而又艰难、丰富而又多彩的人生。《遇见》平铺直叙,却又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这是因为叶健有别于大多人——他每当事业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都会来一个“急转身”,用以寻找最佳的自己。

这部传记最可读之处,在于真实。叶健曾在20世纪70年代参加刚刚恢复的高考,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起点高、占尽先机的群体一员。在高校任工科副教授的叶健坦言,当初处于急剧上升通道的他,离开耕耘11年的高校,仅仅是因为考量生计,希望改善生活条件——这类不从情怀、格局上作任何伪饰的表述,在这部传记中比比皆是,这让《遇见》成为一部真实可信的传记。

这部传记让人深受启发之处,在于告诉我们,要先成为专业的人才能成就专业的事。《遇见》用大量的篇幅展示叶健在学界、金融、地产界,如何从零做起,然后迅速成为所在领域专家,后来他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潘琦先生在《遇见》的序言中对叶健的成功作总结是极为贴切的。

《遇见》让人感觉最可贵之处,在于平和地叙述作者所遇见的人和事,而没有写成气势恢宏的商业成功案例。这让每一个和叶健一样平凡,尝试跨界转型或者创业的人读来,不会有距离感,能起到借鉴和鼓舞的作用。

笔者一直觉得,1977、1978年考上大学的一群人,未必是最聪明的人,但面对当时突如其来的高考,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他们绝对称得上是“转身”最快的一群人。这里的所谓“转身”,也就是《遇见》里的跨界或转型。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他们仍然遇见了许多不错的机会,但有人选择了继续“转身”,有人则停在原地,以至几十年以后,来自同一起跑线的人,已站在不同的高度。

选择“转身”其实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转身”意味着要放弃长时间积累的各种资源,还要面对选错方向带来的失败。好在我们赶上了40多年的经济高速上升期,这让身处其间的“转身者”成功的概率提升到了最高。但无论如何,“转身”还是充满风险的,如果说一次“转身”成功靠的是运气,那么更多的成功靠的是实力。

实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人际能力、概念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能力很好理解,概念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对未来的洞察力以及战略规划能力,是“转身”成功的最基本要求。叶健先生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包括高考在内的大约五次重大“转身”,每次都获得巨大成功,说明其综合实力非凡。

《遇见》一书诠释了作者叶健在职业生涯中,因“遇见”而“转身”,因专注而专业,因成长而成功,不改初心砥砺前行的心路历程。叶健的人生不可复制,但可以让人从中获得启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