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闻

《奔跑的中国草》书写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与精神世界

1_副本

林占熺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菌草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教学。作家钟兆云在报告文学作品《奔跑的中国草》(人民文学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后说,他无数次被林占熺和他的家人、团队感动流泪,林占熺以自己和团队、家人的巨大牺牲与奉献成就了在国内外叫好的菌草事业。虽然我曾有几次与林占熺面对面交流,但许多细节也是第一次从《奔跑的中国草》中知晓,很多故事读来令人肃然起敬。这大抵是林占熺的家国情怀、人格魅力、科学精神、气度风范使然,也与作家的书写有关。

林占熺几十年如一日,为解决菌业生产中日益严重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级难题,经历无数次试验,发明“以草代木”培养食药用菌的方法。“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的话,我这辈子就为此而来”;他只争朝夕,加入闽宁对口扶贫的队伍;他走出国门,为世界减贫和生态保护贡献中国智慧……读着《奔跑的中国草》,原本已经认识的林占熺,在我脑海里越发有血有肉;原本和蔼可亲的林占熺,越发显得有情有义。

作品题为“奔跑的中国草”,“奔跑”二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林占熺和他的团队对于中国菌草事业的热爱之真挚、追求之热烈、担当之务实。当林占熺真正与菌草打交道,想从草中得到宝贝,想以草代木育菌时,他已经过了40岁了。林占熺有紧迫感,他给自己加油,用奔跑的姿态投身到菌草的研究、推广之中。作者笔下,林占熺在创业初期的紧迫感跃然纸上。林占熺与时间赛跑,与自己赛跑,恨不得把所有的时光都花在菌草上。“仅靠正常的上班时间远远不够,非得用上8小时以外不可!”林占熺这样想。作者写道,“人与人的差距常在8小时之外,但林占熺如此破釜沉舟,还是让不少亲友担心不已”。林占熺为菌草痴狂的状态在妻子的心疼与关爱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占熺可不要玩命啊!”

林占熺在研究菌草的道路上经历无数艰辛,“孤独的试验不日不月,无数个日夜一遍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却没有让芒萁变出香菇”。菌草试验之初,林占熺面对不可知的未来,面对旁人的流言蜚语以及试验本身带来的经济压力、精神压力和科研挫折……作者对此没有用过多笔墨展开书写,而是把笔锋一转,写到林占熺的妻子罗昭君带着两个女儿来林占熺简陋的实验室,一进门就听到男人的哭声。女儿飞奔过去,问爸爸怎么哭了。林占熺边擦眼泪边喜悦地招呼她们说,“你们在芒萁上看到了什么?”姐妹俩靠前,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异口同声:“香菇!”瞬间,克制的叙事与积蕴在主人公心头的情绪得到宣泄。这也正是钟兆云报告文学叙事的高明之处,不在反复单调的试验上做过多描述,而是把笔墨给主人公在试验成功后的反应,在情感的对比中传递奋斗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一个科学家要取得成功,经历的酸甜苦辣是鲜为人知的。作品叙事的波澜曲折与情感基调柳暗花明般的转换,让人读来心潮澎湃,也更加真切地走进书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林占熺成功研究出菌草后,不惧环境的恶劣、外出的危险,带着菌草满世界跑。作者细致描述了林占熺为菌草事业的“奔跑”,为扶贫事业与百姓的亲切接触,为生态保护与大地的心神交融,以及援外项目中在异国他乡的艰难跋涉。他和团队成员远赴非洲送去脱贫致富的“金草”,深入祖国西部大漠、考察研究菌草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走进村民的菇棚传授菌草技术。作品围绕“奔跑”这一意象,通过对科学家身体力行的实写与高尚精神的赞颂,呈现出一位科学家不懈追求、持续奉献、不怕牺牲的奋进身姿。

精神、品德与情怀是在实际行动中彰显出来的。面对外国农场主提出的重金买断菌草技术、邀约工作的愿望,林占熺这位清贫且还在欠债的科技工作者,最终选择了拒绝。人问为何?“我现在正指导全国51个贫困县的千家万户脱贫,如果我签了约,虽然一年下来就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也不是梦,但富的只是我一个人、一个家庭或一个团队,身为共产党员,怎能只为小家而不顾大家?我出去,损失的会是国家;留下来,损失的只我一个人。”林占熺对待利益的立场,可以清楚看到他怀着的是“中国心”,算的是“中国账”,心里装着的是“年薪百万不如惠泽天下”的情怀,他要用菌草技术给贫困百姓撑起“致富伞”。

林占熺研究出菌草技术后,又把菌草技术和扶贫经验从福建推广到宁夏、青海等省份,从中国推广至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际社会的减贫与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个体与集体、个体与国家、国家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作品在描述作为个体的林占熺时,既展示个体的智慧和贡献,又展示集体的协作与支持;既展示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展示世界其他国家因此对中国、中国科学家与项目团队的尊重和认可,这些在《奔跑的中国草》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拳拳寸草心,浓浓报国情”。《奔跑的中国草》写的是林占熺个人的事迹,也是书写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与精神世界;写的既是林占熺及其团队的贡献,也是在书写时代的发展进步。众多参与菌草事业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映照出富有家国情怀和不断攀登、勇于奉献的当代科技工作者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