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

创作者、编辑会被ChatGPT取代吗?

2023年1月,美国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的主要语言模型 ChatGPT用户量达到1亿,成为程序化应用史上成长最快的消费级应用。ChatGPT的成功,不仅仅是新一代聊天机器人的成功之作,更是人工智能、甚至是整个商业信息化的一次革命。那么,问题来了!出版这个古老的行业是否会被ChatGPT颠覆?编辑会被ChatGPT取代吗?哪些部分肯定会被取代,哪些又是不能的呢?《中国编客》邀约各路编辑同仁,来场大辩论,看看这个行业的前途在哪里?危机在哪里?

1.谈到ChatGPT,现在大家害怕、焦虑或者是欣喜迎接的到底是什么?

2.出版这个古老的行业是否会被ChatGPT颠覆?编辑会被ChatGPT取代吗?创作者会被取代吗?为什么?

3.可以预见的是,出版行业的各个环节或将升级或被取代的部分是什么?

4.你所在的公司、团队,或者个人对ChatGPT的来袭有什么反应吗?

5.未来,ChatGPT等不断迭代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否会更新整个行业的发展效率?

图书编辑不会被取代

■ 松子(新星出版社编辑)

A1:对于ChatGPT,从很多行业来看,大家都有不同反应。技术领域从业者普遍非常欣喜,充满期待,无论是自动驾驶、医疗还是教育领域,都在纷纷探讨新技术落地和应用可行性。

学术层面主要是研究科技哲学领域的专家们比较谨慎,他们对此都有不同的担忧。因为技术是没有善恶的,但可以看到人类在疯狂地开发和使用这项技术,且在法律层面还没有相应的规范,未来也许会出现社会学、法律和伦理方面的困境。传播领域的学者认为,技术的革新会意味着新的媒介在诞生。

内容创作者们反应不一,部分从震惊、担忧过渡到冷静和平淡,认为不必过分神话这项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能够替代人类创作的程度。

我没有恐惧和焦虑,但有欣喜。这项技术目前还是一个应用层面的工具,它可能跟每个人都相关。技术革新总是意味着未来更多的不确定。不确定,就是有出路和有希望的。

A2:图书编辑不会被取代。编辑有两个身份。

①编辑是文字内容的产品化过程,也可以说是产品经理。这个过程包括文字的规范化和商品化两个阶段。

②编辑是作者的经纪人。编辑不仅为作者服务,还承担将作者和作品很好地传播出去的角色。

ChatGPT归根结底是一种工具。如果说文字规范也许可以训练机器来进行识别和修改,但那是经过大量的预训练才有可能达到的。有些情况比如内容的政治导向、伦理道德问题,决策权不可能交给程序;而且从经纪人和作品市场化的角度来看,很多决策还是要靠编辑选择和辅助预测。

A3:纯文字校对工作,相信通过专门的训练和校准,使用ChatGPT会更加高效,当技术发展到很精准的程度,也许可以取代部分人工。

涉及数据汇总和分析的工作,比如发行数据预测、数据统计和分析、填货加印的决策,都可以实现效率的升级,甚至被取代。

需要由编辑产出的文案,包括内容介绍、有固定范式的新闻通稿等,利用ChatGPT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但绝不足以取代编辑。

简单的平面设计可以使用AIGC相应的软件更为快捷地生成,也许使用者本人不是设计师,也可以生成自己想要的海报、封面。

A4:本人所在的公司团队目前没有特殊的反应,还没有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危机感。

A5:据报道,ChatGPT5.0版将于今年推出,不断升级迭代的人工智能无疑会刷新出版行业的发展效率。

未来,通过AI工具,内容生成更为便捷、文字编校更为高效、图像生成可不依赖设计师、数据分析更精准迅速,等等。可以想象,未来的编辑所做的工作,已经跟我们今天不能同日而语。在一定程度上,即便作者被取代,编辑也不会被取代,反而处理的工作量会更大。对编辑行业的人才衡量标准也会有变化,那些积极拥抱新技术,能够进行本地训练、校准数据的编辑,无疑会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文学暂时还属于人类

■ 顾楚怡(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拉丁姆》责任编辑)

A1:大家还是很高兴迎接新技术带给我们工作的便利。如果说害怕或焦虑,或许是害怕在未来人类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比如最近很多人讨论作家会不会被AI取代,或许模式相对固定、更容易被模仿的网络文学和类型文学在短时间内就会受到冲击。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社会伦理的挑战也会引发一些焦虑,比如人工智能大面积应用后的数据隐私问题等。

A2:编辑这个职业算不上古老,也需要顺应时代改变,以营销编辑为例,近年来随着豆瓣、小红书、抖音的兴起,这些新媒体平台成了图书营销的重要宣传渠道,图书营销也要“顺势而为”。

编辑暂时还不会被ChatGPT取代。我们的新书《拉丁姆》就描述了人类被AI取代后的世界,是一部人工智能的后人类文明史。在准备宣传材料的时候,营销编辑提出不妨用ChatGPT来写宣传文案,让AI自己喜欢宣传这部关于人工智能的科幻小说。在不断的学习中,AI从不知道这本书到顺利地写出了一些文案。这只是我们的一场实验,并没有真的将AI撰写的文案运用到新书宣传中。我们发现,随着不断的学习,AI确实可以根据我们提供的图书信息生成一些文案,但却相对空泛,缺少细节,也无法根据受众的喜好调整文字。

当然,编辑的作用可不仅仅是处理文本和写营销文案,如何从浩瀚的文学作品中筛选出有出版价值的作品,其实是和编辑本人的文学素养、喜好,以及对市场的把握息息相关的。数据也许能筛选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类型,但是真正引领行业变革、前进的作品并不一定就是大多数人当下喜欢的作品,这需要编辑在不断积累职业素养和文学品位的基础上去寻找突破性的作品。“伯乐”这个角色,在短期内是不会被算法取代的。随着ChatGPT的进化,或许有朝一日取代编辑也不是不可能。

A3:我觉得AI可以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和尝试。目前也有越来越多的编辑在出版各个环节开始尝试利用AI。举例来说,去年我们请著名设计师陈威伸为《拉丁姆》设计封面,他听说这是一部有关AI的科幻小说,就和编辑提议在封面中融入AI绘图的元素,提出“用AI绘图讲述AI故事”的概念。在咨询过软件版权等问题后,我们同意让设计师尝试利用AI辅助封面设计。护封两组主视觉图就是在AI绘制的基础上,由设计师融入洛可可元素,整体呈现复古浪漫油画风格。同时,设计师为主图搭配色块、几何线条等现代流行设计元素,并辅之以印银工艺,更加突显科幻感。AI绘图背后的科技性与设计师的人文创造力,在此交融一体。

然而,创作过程并不容易,由于AI绘图有很强的拼凑感,细节处也很难合乎逻辑,这就需要设计师优秀的创造力。设计师反反复复修改了多稿,使AI绘图很好地服务于整体设计需要。对于《拉丁姆》这样一本讲述AI故事的科幻小说来说可谓锦上添花。

如果说可能被取代的,应该是文稿中文字处理的部分。现在黑马软件还不够智能,不能取代人工编校的工作,对于中文语言的博大精深把握得不够透彻,也许以后可以。

A4:我们有位编辑就是个未来科技爱好者,在此之前她一直关注着这个话题,也非常关注《拉丁姆》的出版和宣传。现在ChatGPT迭代又恰逢《拉丁姆》上市,她特别激动。现在,她又有了很多关于科幻、关于技术的新选题计划。

A5:科技的发展终究会改变世界,ChatGPT不断迭代也会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和影响。就整个行业而言,翻译、设计、校对、宣发、数据分析等环节都会不断利用AI技术,AI技术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节约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AI或许能学习人类的语言模式,目前仍然无法代替个体感受世界的能力,因此具有更高艺术造诣、个人烙印的文学作品短时间内无法被算法代替。如果有一天,ChatGPT经过无数迭代拥有了意识,科技又赋予它接受、感受现实世界的传感器、接收器,那么也许它会向人类感受世界的方式更进一步。但是血缘、历史、冲突、肉体,依然是它的盲区,人类体验还是很难被代替的。文学暂时还属于人类,文学编辑暂时也还不会失业。

行业不会被颠覆,但会引起新的局部变化

■ 某民营公司策划编辑

A1:关于ChatGPT,最早我是从券商那边知道的,因为干编辑挣不到钱,就业余时间跟老丈人学习钻研股票,顺便想着做点经管书。

这个概念,我本身实际上是“极度排斥”的,原因无他,即其与“元宇宙”一样,还处于相对虚无缥缈的状态,很难落地。唯一不同的是,ChatGPT好歹还有一些基础的落地可能性和价值,所以被资本热捧。

ChatGPT目前广为人知的“创作”功能,其实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与深度学习后的一种爬虫式的信息输出。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它会通过各种大数据信息的快速反应,最后给出一个数据组合后的答案,本质上与早年间我们通过关键词搜索下载资料没有过多的区别,核心就是速度更快,给出的信息可能更准确或者更有个性。

目前ChatGPT的准确性并不像传说得那么高,依然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这或许就是人类找到“强人工智能”的一个前奏序曲。至于人类能否真的控制并利用强人工智能,我想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科幻作家都曾给出过无数的答案。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的一些深层次焦虑更多地来自于对全球经济下行以及行业不景气、经商环境差、转行难度高等一系列赖以生存的浅层思考,可以认定为,任何新事物新技术在这样的环境下,都会有类似的效果。至于害怕则可分为两个层面来解读:一是基于目前的市场情况,很多从业者的职业前景发展并不明朗,认为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会进一步压榨传统纸书的生存空间;二是近些年AI新技术新闻不断涌现,对于人们固有的传统认知有很大的影响,在听到新技术诞生时,会对未知技术恐惧。就我个人而言,目前对ChatGPT的关注情绪相对淡定,这也是基于对这一技术的更多了解。毕竟,对于人类而言,未知永远比死亡更令人恐惧。

作为出版行业营销等其他业务支持岗位的辅助工具,我对ChatGPT的到来是大为欢迎的,毕竟这将为我们省去大量与达人磨短视频带货脚本的时间、使我们从杂七杂八的事情中脱离出来。我也很期待有一天,ChatGPT的版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能得到彻底解决,我将自己所看过的所有喜欢的小说都输入其中后,他会给我写出怎样的作品?前提是,这个数据模式基于我给出的资料所创作的一切作品,版权以及收益属于我。否则,本来就没多少的稿费还要用来给机器人交“电费”?

A2:行业不会被彻底颠覆,但会引起新的局部变化。从历史上看,中国出版业历经了上千年的变革,无论是从刻版印刷到雕版印刷,还是后来的各种新技术,其本质是对生产效率的提升。目前的ChatGPT带来的变化也更多限制在这一领域内,网络上鼓吹的创作功能,其本质上对行业的“颠覆”并不大:目前国内的出版环境在某些赛道上早已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如拼多多上的盗版、电商破价的低端商品),而ChatGPT目前只会对这类“商品”有较大的影响。

相比于“ChatGPT攒稿子”的影响,我觉得行业更应该担心折扣、促销、新型渠道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对于编辑而言,与其担心未来几年是否会被取代,倒不如抓紧时间研究如何让自己这两年收入更多一些来得实在。我并不认为编辑们有能力和意义去思考未来超过24个月要发生的事情。

另外,ChatGPT可能会对客服等一些产品销售后端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好是坏目前不得而知。如果通过电商购买图书或其他产品遇到问题,客服却是个冷冰冰的机器人,我一定会进行下一步更为严苛的投诉……

中国人内心是有着“作家光环”的,无论是谁,邻居听说你出过书,哪怕是自己花费印的,态度都会不一样,至少都会高看你一眼,而这种来源于血脉中的对书籍以及文化的认可只要不丢失,这个行业无论经历怎样的变革,都不会彻底消失或被颠覆。

A3:目前可以明确预见的是,复制和发行环节会有一些岗位可以借助ChatGPT进行升级迭代。

ChatGPT如果和3D打印等新技术结合起来,会对传统的CTP印刷模式造成一定影响,目前有些出版社甚至早就已经使用更为先进的印刷复制设备,而这些设备要比传统印刷在数量、进度要求方面更有优势。

也许,未来某天,传统的印刷厂将彻底摆脱书业,转而进入更为复杂的包装等领域,而图书印刷就依托于更新的印刷设备。发行岗位的升级或变革可能更多来源于那些与数据息息相关的职位,比如发行折扣的统计、各大区的渠道管理、销售中台的数据运营等。

A4:我已经开始通过小红书等平台,挖掘一些会使用AI绘图的插画师,沟通如何在解决掉版权问题时,创作出一幅符合要求的具有独特版式和内文的小插画。

策划编辑将与ChatGPT长期共存

■ 赵亮亮(三晋出版社编辑)

“编辑会被ChatGPT取代吗?”作为一名传统古籍出版社编辑,不敢妄谈,但作为长期从事图书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在“他”完全取代“我”之前谈点自己的认识。

突然联想到日前百岁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去世,所整理《士礼居题跋》还未出版一事。沈老2020年已初步整理完所有资料,然至今还未见成书,我也觉得老人家会很伤感,总觉着有一桩心事未了。如果有ChatGPT帮忙,编辑出版工作应该会在资料收集完整后的几分钟内就完成。但再一想,ChatGPT或许永远也体会不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一件事情的快乐,也留不下那么多与同行交往的书信、读书笔记和为人们所纪念的一段段佳话。

在ChatGPT-1到ChatGPT-4进化如此快的节奏下,加之当下超强的元素分析能力,对于图片视频的自动学习和语素抽取归纳,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运用(或许用“技术运用”来形容已不恰当)。如果真正开放使用规则和范围,那么,编辑这个职业,大概率会消失。

ChatGPT作为OpenAI公司开发众多产品中的一种,在语素基础架构和神经系统分析助力下横空出世,确实是一场非止于技术层面的革新。对出版而言,他影响的应该是整个出版行业,编辑作为出版一个环节,当然会受波及。在ChatGPT强大的运算能力面前,图书出版的意义已然不存在,知识存储和更新不再立足于具体的出版物和出版过程,而是直接的数据式知识转化和植入,是存在于数据库形式的基础单元。

与图书出版过程中知识内容产生的过程比较,传统出版的时间和链条较长,编辑所付出的辛苦也较多。而站在ChatGPT角度,从作者构思形成闭环开始就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出版,在速度面前,中间环节的“出版编辑”工作完全可以忽略。所谓的版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在数秒就能够独立完成编辑、分析并给出结果的AI面前完全没有竞争力,所谓的个人优秀编校能力没有任何优势。所以,出版行业应该是趋于快速化消失,编辑这个职业也会随之消亡。这比之前自媒体对于传统报业媒体的冲击,短视频对于传统电商的冲击来得更快。

图书销售方面,短期看,ChatGPT或许对于出版行业的电商有效率极高的、饮鸩止渴式的帮助。与现在的大数据推算一样,能为具体的产品找到更精准的购买者,而且有主动寻找和推广的能力,对于传统图书更是如此。红利过后,作为内容载体的图书会随着ChatGPT数据库内容的扩充和更新影响越来越小,ChatGPT取代传统以内容为导向的图书产品是一种趋势。传统出版所强调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将再无界限、失效,所谓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应该和现存的元宇宙NFT收藏品一般,只会留下初始创作者的痕迹信息,而不会是专有的、不被别人和ChatGPT所使用的独有信息。

从编辑工作角度来看,普通的文字校对和编辑注定要失业。笔者多年从事古籍图书编辑,对于书稿校对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借用各种专业数据库核对、查找解决,这种方式比传统查书找资料要快,准确率还高。其实这与ChatGPT运行、进化的逻辑相类似,只不过他要强大得多,运算速度也快得多。如果ChatGPT开放使用,且可自由链接现有的专业数据库,那么其分析、判断、纠错可谓“又快”“又准”。从一般图书制作出版的过程来看,普通的文字校对和编辑工作应该就没有人为处理的必要了,那这类编辑也大概率会转行。

策划编辑存在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而且可能会与ChatGPT长期共存。人的判断基于理性和感性,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也是如此,能在ChatGPT面前有竞争力的方面应该还是在感性、感知层面。因为在理性判断、逻辑推理和主题语素、要素提炼组合方面,我们毫无优势可言。但在情感发挥、思维跨越方面应该还有优势(至少短期内)。

未来出版的走向,或者说图书出版的未来,我认为还是偏重于手工化、个性化的艺术化订制,因为知识性出版在ChatGPT普及的时代已经失去意义。这可能也意味着出版将走向更为高端的层面,趋于艺术品,知识性越来越弱化。对于未来的“图书出版物”,我们更多的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寄托情感”。当然,策划编辑这个职业群体范围也会越来越小,从业人数也会逐渐减少。

总之,我个人判断,ChatGPT对于整个出版行业是颠覆性的,他的运行意味着对人类已有知识和认知是前所未有的系统梳理和重构,影响的是人类整体的认知层面、整体的知识层面,而传统出版作为人类认知中的一种“过去式”,对于ChatGPT这种AI智能机器来说应该入不得他的“法脑”。编辑作为传统出版工作中的一环,应该是趋于式微。但应该会涌现更多思想积极、艺术情感丰富、动手能力强的特殊编辑。

或许像许多人说的一样——未来已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