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未来有哪些可能

在11月20日召开的科技编辑融合出版研讨会上,科技出版人在总结经验和成果的同时,也从新业务方向、新思想观念、新商业模式等方面,探讨了数字出版未来发展的若干趋势。

新观念:树立用户与内容的双核心资产观

“时至今日,绝大部分出版机构对用户数据和内容数据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极为不够,数字资产的概念还未完全形成,在这一点上,我们和互联网企业的差距很大。”在研讨会上,人民邮电出版社总编辑张立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由此,张立科提出,作为提供知识服务的主体,出版机构必须确立内容资源与用户资产的双核心资产观,赋予内容新的价值,给予内容和用户更好的连结,在现有的知识服务市场中继续领航。

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中实现用户与内容更好的连结?张立科认为,这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算法实现用户和内容的最优匹配,构建便利的连结通道,让内容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最需要的用户。

至于具体的连结途径,张立科提出3个:出版机构可以利用自有体系通过自建平台抓取用户数据实现精准内容服务,也可以和电商平台或者知识服务平台合作,利用平台的大数据引导消费,还可以通过各大垂直领域的自媒体号进行精准的内容投放。

“围绕用户资产与内容资产进行生态构建,必须强调内容、运营、用户的三位一体,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渠道构建新的运营体系,从而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知识服务。”张立科强调。

新业务:大数据咨询服务大有可为

“出版社可以利用资源优势,为用户提供大数据咨询服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编审张礼庆提出出版单位数字服务的一个新的业务方向。

张礼庆分析,用户可以从出版单位提供的图书和数字产品中获得知识,但是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得准确解决问题的内容还是比较困难的。而随着5G网络的建设和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支撑,单个端点用户的需求可以在出版社的平台上快速得到答案,这就是出版社未来的一项新业务——大数据咨询服务。

大数据咨询服务建立的基础首先是大数据,然后是合适的算法。张礼庆说:“这样才使得用户的需求通过系统平台就能获得对应的答案。当对应的答案还不能让用户满意,这才切入到人工大数据服务,而且相应的收费也会增加。”

张礼庆举例说,比如建筑工作者在工程施工现场碰到某个棘手的质量问题,而这个问题在已经公开的出版物上尚没有提出过解决方案,在知识库里面没有相应条目,而建筑工作者又必须及时知道如何解决以避免更大问题出现。这时建筑工作者咨询平台,平台会根据大数据分析目前国内国际专家中哪些人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并与用户商量好咨询费用,连线最可能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提出解决方案,用户利用方案解决问题,完成咨询,出版单位形成新的知识条目,入库定价收费。

大数据咨询服务还有一个应用就是行业发展大数据报告。张礼庆分析,传统出版由于收费过高而难于实现,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满足特定用户需求的行业发展大数据报告就相对容易,报告通过数字渠道送达用户,或者对潜在用户进行精准递送,这样形成的经济效益会比较可观。“在数据资源化、经济平台化和技术算法化的大数据出版时代,掌握数字渠道才真正掌握未来。”张礼庆说。

新模式:国际出版机构陆续推出新“玩法”

在研讨会上,科学出版社专业出版数字业务部常务副主任唐亮将自己的研究集中于一个大家很少关注的点——专业出版的市场逻辑和商业模式,并为与会者带来国际上最新的商业模式信息。

唐亮提出,在数字化技术普及之后,全球前列的学术出版集团、学/协会出版机构、专业数据库集成商均将机构订阅作为其首选商业模式。但是近年来,订阅模式在国际上受到政策压制,促使专业出版的市场逻辑发生重大变化。为适应这种转变,一些国际出版机构陆续推出新的商业模式。

一是阅读和出版绑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机构所需支付的订阅费用和出版费用是作为一个整体,由出版商与机构客户通过谈判达成协议,一般会约定机构人员在指定期刊中发表开放获取论文的数量和指定数据库使用权限等。唐亮说,目前大型国际出版商大多采取这种模式,与国家级或联盟级的学术机构签署阅读和出版绑定协议。

二是共同体行动模式。由学术机构定期缴纳固定费用,确保其研究人员在指定期刊中不限数量地出版。这种模式由非营利性期刊出版机构——公共科学图书馆首创,并在其旗下3种期刊中推行。

三是订阅至开放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仍由机构定期支付订阅费用,达到一定水平则会整体转为开放获取。这种模式由《年度评论》出版公司首创,旨在以较低的管理成本完成向开放获取的过渡,尤其适用于中小型、学会型出版机构。值得出版单位关注的是,除了专业期刊领域的开放获取在各种力量推动下突飞猛进外,图书领域也有所尝试。唐亮说:“目前排名靠前的几大国际科技出版集团均推出开放图书出版服务,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等大学出版社也力推开放图书出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