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

2023数博会破解出版融合痛点

9月20日,以“数智赋能 联结未来”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在甘肃敦煌开幕。回顾2005年首届数博会的召开盛况,如同晨曦初照,拉开了数字出版时代的大幕。10余年间,数博会见证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发展、成熟与壮大,也见证了出版人求新求变,敢于突破的奋进历程,更见证了知识、文化、思想,脱离纸张的束缚在全世界畅游无阻,畅达万千用户。

本届数博会是数博会首次走出北京:将京外第一站选择在河西走廊上的璀璨明珠——敦煌,展出面积达1.6万平方米,15个省市组团携精品参展,223家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字出版单位汇聚一堂,全面展示出版业深度发展新成果、新技术、新趋势。

承办本届数博会的敦煌国际会展中心的整体建筑群,与南侧延绵起伏的鸣沙山遥相呼应,完美地融为一体,别具风情,让受众在参与展览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敦煌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魅力。数字展厅全面展示了数字出版领域的融合创新成果,刚刚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年度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的项目、产品在这里亮相,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配套教学资源平台,已上线国培资源、读本解读、专家说课、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示范课例等多种资源,累计浏览量超过670万次,访问用户超过135万人次,有力支持和保障了一线教师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山东出版集团旗下的山东画报社的老照片融合发展项目,以内容原创力为基础、精品化融合为主线,进行数字化加工收录老照片3万幅、文字1500万字,并储备了10余万幅老照片资源,既充分挖掘了老照片潜在的社会文化传承价值,同时让更多用户感受老照片图文故事所带来的历史情怀;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展区,“古籍图典资源库”呈现了我国古籍数字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该数据库依托中华古籍,从中整理搜集约12万张插图,逐一深度标引、分类,将具有价值的内容解析为单独的图像素材,以人工智能技术对素材进行矢量化处理,并结合人工智能补全、上色技术,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新解析、再创作。技术加持下的数字出版产品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场景,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驻足。

在20日的开幕式暨主论坛上,来自中外出版界的代表聚焦出版融合痛点,围绕数据治理、纸数融合、产融对接、人工智能、数据安全、IP授权、数字资源发行等出版业热点问题作主题发言。出版人提炼的丰富实践、鲜活创造和有益经验不断碰撞,释放出诸多有价值的信号,为业界提供积极有效的参考。

经验1

数据治理和文化建设并非旁枝侧翼

随着出版融合进入加快和纵深的关键发展阶段,出版机构在“应数尽数、纸数融合”的号召下,不断尝试转变出版发展方式,优化出版发展生态。经历了数年探索后,各家发展情况各异,不少出版人在一次次教训中发现,“推进全方位的一体化发展”并非是“广撒网”能解决的。不少出版社致力打通内外部数据,不仅能够把握在售产品和服务的实时数据,了解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研发进度,还能通过数据反馈实现“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需求有针对性地精准定制图书难度,提高图书出版质量和决策效率。

外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外研社如何以出版融合作为战略发展方向,从产品生产到业务生态,从管理机制到组织能力等各方面主动探索,积极作为。首先,出版融合是一体化战略工程。在推进全方位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外研社积极优化出版发展生态,转变出版发展方式,构建出版业发展新格局。其次,数据治理升级是知识服务和管理水平提升的关键。在数智化时代,数据成为了新型生产要素。外研社不仅打通内部数据,还积极接入外部用户的使用数据,实现与用户之间实时、密切、可累计的双向互动联系。最后,重塑文化,打造合作共享价值观是必要的。在出版社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外研社要适应业务、流程和结构的转变,并通过有力的企业文化来管理员工的精神和思想。为适应数字化转型,外研社深度调整评价体系,打破内部的各种规则束缚,建立新的企业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机制创新,推动不同部门主动合作,将图书出版部门和数字部门看作两个共生单元,形成合力,实现协作共赢,发挥数字技术对出版升级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经验2 

复合输出与价值运营需全面布局

对传统的出版企业来讲,内容依旧是核心竞争力,但内容输出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优质内容要以多媒体、多形态的方式来进行输出。如何由单一输出转向复合输出,由产品运营转向价值运营,是影响转型效果的关键之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何奎认为,在传统时代媒体主要是生产资讯,但数字化时代生产资讯已经不是主要任务,提供知识才是核心。数字化时代知识生产的向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版机构需要把握四个方向。一是坚持原创,构建强大的护城河;二是专业系统,用专业系统深度进行知识挖掘,展现知识图谱;三是关注潮流,注重刻画时代的趋势,关注变革中的事件、潮流及重要的转折,而不是简单地做一些孤立的事件呈现或个案呈现;四是注重共情,内容要有情绪价值,让用户的情绪与社会的情绪、时代的情绪、群体的情绪同频共振。

在经营管理方面,何奎建议通过不同平台的变现,追求内容价值的复利,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要由产品运营转向价值运营。对此,何奎提出3个升级路径。一是供应链升级,建立基于互联网逻辑的内容生产,在产品研发、渠道分发以及用户抵达的模式中,尤其是面向各种垂类平台、直播电商、达人大V等新渠道建立新型产品供应链。二是价值链升级,通过整合IP,让内容价值沿着“微笑曲线”的中低端逐渐向中高端升级。三是品牌链升级,根据目标人群与产品画像的不同,进行品牌衍生或品牌裂变,逐渐形成一个“众星拱月”的品牌集群,实现品牌价值最大化。

专业出版社又该如何从传统的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产品提供商,向以知识运营为核心的服务提供商转型?

石油工业出版社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雷平认为,“端对端”的信息内容传播方式有利于顺畅解决知识信息发布渠道单一、更新频次低、精准展现差、信息数量少、交流互动缺乏等劣势。雷平透露,近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委托石油工业出版社承建文化中油大平台,通过邀请院士学者、行业大咖、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石油企业等入驻平台,发布图文、音视频、慢直播、动画、社区等多种互动形式的内容,打造中国石油最大的文化社区。这是该社利用自媒体运营模式,打造知识内容的共创平台的积极探索。

此外,石油工业出版社还利用富媒体技术手段,打造立体式融合出版产品。雷平表示,今年在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之际,该社将行业经典内容活化,策划推出“铁人智能书架”产品,有效满足石油单位开展多元知识文化服务的需求。

数传集团创始人兼CEO施其明认为,摆脱纸与数的“两张皮”现象,需要将传统纸书升级为拥有线上产品服务板块的“现代纸书”,并从生产源头上建立起新的现代纸书的生产线。升级后的现代纸书,能为出版单位拓展更多的盈利模式,使收入规模实现倍增。靠这一生产线持续地去获取读者,让读者在图书之外还能有新产品的服务,就能实现海量的流量触达,实现对读者的存留、分析、运营和管理,让书与数融为一体。

施其明强调,现代纸书将传统的编印发链条进行了延伸,打破了卖书“即买即走”的一次性交易。在图书投入市场之后,线上产品服务板块能不断产生收益,形成新的流通机制,为金融服务提供了机会。他介绍,过去5年间,很多出版单位与数传集团合作,通过这种模式,每年获得了上千万元的额外收益,也有越来越多的出版单位尝试组建市场化专项基金,作为专业化投资。

经验3 

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跳出“尴尬期”

一直以来,地方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出版面临的痛点有目共睹。贵州数字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贵州版云大数据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忠凯将地方出版集团出版融合的发展困境总结为三点。

一是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话语权有限。在地方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能做到3000万元已经是非常好了。现在国内30多家地方集团,排名在中游的集团年收益在30亿元左右,也就是说,地方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业务拼尽全力,在集团内的收益占比也就1%左右,利润占比可能更低,甚至有的地方集团数字出版还处于亏损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很难要求集团所属出版社放心地把好的内容资源交过来,这是现在很多地方出版集团数字出版业务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是业务盈利能力不足。“往数字靠没有技术,往出版靠没有内容,往传媒靠没有新闻。”疫情过后,地方财政大多处于恢复过程中,数字教育项目需要地方出版集团垫资先做,有的地方已经有了上亿元的数字教育业务应收款项,造成一定的回款风险,要拿回这笔钱需要较长的时间,利润率也较低。

三是人才“招不来”“留不住”。地方集团数字出版一直处于人才缺乏状态,编辑更愿意到传统出版社工作,尤其是缺乏能够把数字出版项目前期建设和后期运营有效结合的人才,以及能够把新媒体的内容资源转化为流量与用户认可的产品服务的人才。

对此,张忠凯从实操层面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在企业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方面做好对集团的信息化服务,无论是集团软硬件及网络维护,还是公文流转、线上会议等信息化办公,抑或是机房管理、“一网两微”信息更新,都应全面夯实集团融合出版的工作基础,通过集团资金支持,缓解来自市场的经营压力。二是在出版产业的智慧化演进中抱团协作,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线上工作机制,以及定期的线下交流机制,构建较为成熟的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成效评估等流程制度的通用模板,提高效率的同时降低风险。这也在一定层面缓解了人才不足的局面。三是在地方文旅融合、书香研学等方面,借助互联网打造有特色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服务树立品牌,以小步快走的姿态,做好风控,形成布局。四是根据地方财政实情,稳步推进数字教育业务的系统集成、产品营销及区域服务,有效规避资金和运营风险。

经验4

从图像到知识关联成为古籍数字化发展趋势

古籍文献作为文明的载体具有精神性,更有物质性。如何利用古籍数字化,破解古籍藏与用之间的矛盾,成为新时代出版人共同面临的课题。

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涛说,如今,古籍出版的数字化不仅仅体现在电子书、数据库等应用成果上,更体现在出版工作的整个环境里。用户参与古籍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都比以前更强了。除了已经比较成熟的在线众包编校业务外,近两年,中华书局籍合学院接受线上专业古籍培训的人超过3000人。行业普遍重视古籍数字化工作,除了打造专业的数据库外,地方数据库建设也呈现出繁荣景象,《江苏文库》数据库今年已经到了第三期,《贵州文库》《金陵全书》《四明文库》《陕西文献集成》等地方数据库均上线,还有更多的文库现在已经在开展纸电同步的业务。

洪涛将古籍出版面临的挑战总结为高质量的古籍数字化的成本高、古籍整理出版成果数量不足以满足大型数字化产品的要求、资源聚合能力和产业创新性有待加强等。针对这些问题,洪涛表示,要加强古籍工作与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加快高质量数据的建设,提升专业产品服务能力。在普及方面,要加强古籍内容的再创造和转化,推进音视频节目制作,提升融媒体服务水平。在人才培养上,要进一步加强古籍相关的交叉学科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社长葛艳聪认为,古籍数字化要紧跟数字技术发展,不断深入挖掘古籍版本内容的价值,比如国家图书馆发布了很多图像数据库,在做图像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始做全文化,全文化之后提取关键词、知识点。从图像到知识关联,已成为古籍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经验5

安全风险防控是教育出版融合发展的基石

数字教材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抓手。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编审张立科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出版领域融合探索的持续推进,数字教材有望迎来迅猛发展期,成为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和主赛道。2003年以来,各高校和出版社建设了大量数字化资源,但很多资源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校程序,导致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抓到主动权,支撑教育出版可持续发展,显得格外重要。他提出,要坚持数字赋能,做优业务平台,构建数字教材服务体系,从平台化、智能化、实时化和数据化等方面打造数字服务新优势。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过多追求媒体和技术的先进性,但要关注前瞻性研究;要处理好个体和生态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实现以点带面。此外,构建数字教材标准体系也十分紧迫。

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谭方正介绍道,高等教育出版社以纸质教材为核心、数字化资源相配合的新形态教材,已呈规模化、系列化。该社每年新出版的教材中新形态教材占比达92%,2022年新形态教材收入占总收入的30%以上,数字化收入占总收入12%以上,还形成了面向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一系列在线教育平台。该社持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机制,初步构建起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相关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王焰表示,该社自建社以来,依托华东师范大学深厚学术底蕴,形成了以大教育为出版宗旨的综合性出版特色,社内教育类图书占出版总量的近80%。截至2023年,各分社研发出大量适合市场需求的融合产品,初步完成相融目标,正在向深融迈进。经过多年的融合发展,该社除了在社内推全新融合出版平台,使传统编辑能够逐步熟练应用工具,打造自己的产品之外,还通过应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打造了一系列新形态产品,完善了线上线下服务生态,增强了内容安全的管控力。

王焰举例道,该社目前已有400多种纸质图书应用二维码配套数字资源,相关二维码将近3万个,随着二维码出版物逐步增多,管理和安全风险逐步增大。为了进一步保障网络安全,规范二维码出版物的制作流程,使融合出版业务安全有序开展,2022年,该社自主研发打造“智慧树”二维码出版物内容监管系统,简称“码管家”,该系统综合运用网络智能监测,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逐层检索、随时替换、外链隔离三大功能。

经验6

AI让出版产品有了更宽广的可能

从去年底开始,人工智能技术迎来新突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技术,极大影响知识内容的生产销售模式,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出版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施其明认为,元宇宙、AIGC、AI穿戴设备的出现,让每个出版产品有了更宽广的可能,拥有了“一书一世界”的能力。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2022—202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年度报告》中提出,AI从理解内容走向了自动生成内容,AIGC也被公认为实际UGC、PGC之后的新型内容生产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内容生产效率,还将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和体系。尽管当前AIGC技术得到广泛关注,但在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合规性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对意识形态、隐私安全和版权等方面带来的挑战,对行业治理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

读者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梁朝阳表示,在中国残联和中国盲人协会指导下,读者出版集团与兰州大学合作研发建设的中国盲文数字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汉语、英语和音乐乐谱、数理化公式的盲文自动翻译,解决了盲文资源短缺、盲人读书难等问题,平台可满足全国视盲者学习、娱乐及交友需求,目前每日在线量达到3000人。

王焰表示,今年9月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成为中国大模型语料数据库的联盟成员单位,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上半年,该社以智能作文、智能外语为抓手,引进人工智能技术。以“平台+工具+教材”联动的创新模式,打造智慧教辅为基础的新一代融合出版服务体系。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聂小林表示,8月15日,科大讯飞和华为联合发布星火一体机,每家出版社都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训练、做推理,将之变成自己的平台。目前,科大讯飞与华为正在联合起来,打造面向超大模型的训练集群,明年上半年科大讯飞在整体算法上将对标GPT4,实现更大的突破。此外,聂小林强调,大模型和数字出版行业的融合应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同样面临一些挑战,必须高度重视大模型生成内容中的内容安全、版权保护、伦理、隐私保护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