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9 日,由中国作协外联部指导、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支持的匈牙利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第八期活动在布达佩斯播种者书店咖啡馆(Magvető Café)成功举办。 在这场座无虚席的活动上,俱乐部负责人宗博莉·克拉拉(Zombory Klára)与文学翻译余·艾丽卡(Yu-Barta Erika)、匈牙利前驻华大使梅萨洛什·山多尔(Mészáros Sándor)一起讨论并推介了鲁敏的长篇小说《此情无法投递》。
鲁敏是中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她的长篇小说《此情无法投递》写于2010年,出版后引起广泛关注,已被译成多种语言。2023年,该书匈文版由布达佩斯的Noran Libro出版社推出。小说叙事跨越了22年,讲述了80年代初以来两个年轻人及两个家庭的命运。匈文版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匈牙利读者的浓厚兴趣。克拉拉女士在开场介绍中提到,她在不久前出访中国还见到了鲁敏,很高兴现在能将她介绍给中国文学读书俱乐部的书友们。克拉拉介绍说,从《此情无法投递》到《六人晚餐》再到《金色河流》,鲁敏的作品有一个共性:通过对普通人跌宕命运的刻画和对内心世界的剖析,准确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具体生活,她的笔触及到时代的精神脉搏。
鲁敏以视频连线的形式与匈牙利读者见面,表示很高兴自己的作品在匈牙利出版,自己之所以写这本小说,是因为这个故事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我讲的是一个女人22年的故事,其实也是男人、老人和孩子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我们如何与自己的身体和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建立联系的故事。”她认为,虽然一个人与自己的身体和性的关系非常“私密”,但在某些境遇下并非如此,往往基于公共标准、共同规范、道德压力或伦理方式,“私事”可以成为“公事”,而“公事”反过来又会对“私事”施压,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很值得写。鲁敏感谢文学翻译家的工作,特别感谢译者余·艾丽卡的辛苦付出。她还提到,自己多年一直关注余泽民翻译的匈牙利文学作品,并写过多篇书评,包括马洛伊的《烛烬》、巴尔提斯的《宁静海》、克拉斯诺霍尔卡伊的《撒旦探戈》等。她一提到这些匈牙利作品的名字,立即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特邀嘉宾山多尔先生今年75岁,与中国的渊源从1974年就已经开始,80年代亲历了中国的变化,2004年至2007年出任驻华大使。从1974年到2007年,他在中国总共生活、工作了近16年,目睹并亲历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回忆了这部小说开场的历史背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虽起步艰难、问题重重,但是经济的繁荣发展很快为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迁。山多尔不仅是一位经历丰富的外交官,本人也是一位作家,已经出版了多部作品,并对匈文出版的中国小说格外关注,几乎出一本读一本。《此情无法投递》刚一出版,老先生不仅读了,还写邮件向译者讲述了阅读感受:“小说通过斯佳的命运,让人窥视到‘改革一代’的生活。而更让我兴奋的是,小说里描述的年代,也正是我们夫妇在中国生活的时期。”
余·艾丽卡是多部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包括艾青、吉狄马加、梅尔的诗集和曹文轩的小说等。她向读者们简明扼要地概述了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帮助听众了解8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从而让读者从中看到中国方方面面的改变:普通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越来越渴望并追求自由,他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社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宽容……小说里的人最终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或解决方案呢?读者必须自己寻找答案。译者还谈到了小说特殊的结构和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当晚的活动以汉学家、作家、学者、文学爱好者和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之间进行的热烈交谈结束。克拉拉表示,中国文学读者俱乐部在布达佩斯成立一年半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八期活动,介绍了余华、张炜、刘震云等几位名家,拥有了很大的读者群。俱乐部长期在位于布达佩斯市中心的播种者书店咖啡馆举办活动,也使得这里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友根据地”。她还介绍说,2024年俱乐部不仅会介绍更多的优秀作家、作品,围绕作品进行不同主题的讨论,还将开展更大范围的专业合作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