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出版

AI即将颠覆传统出版业吗?

近日,美国《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刊文探讨AI技术的到来将对传统出版业产生怎样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

新一代AI技术会改变游戏规则。这种改变并非潜移默化,逐步演进,而是狂飙突进,彻底颠覆——让人胆战心惊,涉及所有领域的剧变。

如今一般图书出版业中每一类职能部门,每一道工序都可以在生成式AI技术的协助下,实现自动化。如果一语成谶,那么我们熟悉的一般图书出版业很快就会成为历史,我们得跟上新形势,拥抱变化,而非拒绝改变。

所谓AI,并非仅限于ChatGPT——或是其他的GPT(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以及LLM(大型语言模型)。专业人员会开发出各式各样的相关技术,设计各道工序,以优化生成式AI的功能。但是生成式AI一定是核心技术。如果没有AI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就谈不上出版业革命。

首先,人们会接受、购买,并真的去阅读什么样的图书?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生成式AI技术对出版业的影响。不应妄下断语:在如下多道工序中,出版社无法做得比AI更好。应认真思考如下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真人操作能够创造足够的附加值,值得日常管理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投入和成本费用。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理由,拒绝使用AI技术?

这是否意味着,上乘的长篇小说和非虚构作品不再有未来?以后那些有才华的设计师再也没有用武之地,市场再也不需要他们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封面设计?当然不是。逛书店的时候,我们依然会在书架上偶遇新书,惊艳于其封面设计,声称AI绝对不可能生成如此匠心独运的艺术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想当初,电脑进入出版业也并非一帆风顺。如今的出版工作者有许多都是1985年之后入职的;当时,电脑、激光打印机以及出版软件——即出版三件套——在美国也才刚刚投入使用。开始的时候,效果不尽如人意。页面排版不够美观,字符间距也参差不齐。

1988年,电脑和专业排版机可以联机使用,排版质量从此跃升。但是某些老派出版人员依然认为,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图书“色泽”还是不够美观,读者会发现这种差别,会因质量问题,嫌弃新式图书。其实,注重细节的,依然是专业人员(艺术设计师和他们的出版客户),他们留意各个字体之间的细微差别,对字距、行距进行微调,精心设计印刷页面,并以此赢得口碑,实现职业发展。

完美细节并非可有可无,匠心之作与技术狠活之间,也确实存在差异,读者对此心知肚明。但是大多数读者拿到自己购买的图书之后,对其装帧和印刷质量足够满意,不会发现丝毫瑕疵,他们的阅读体验足够愉悦——此时新技术就具备了全面普及的基本条件。

对组稿和编校工作的影响

2023年,专业水准的文字编校工作就像20世纪80年代对字距调整的纠结,都是技术尚未达标的弱项。即使是刚刚推出的GPT-4,其文字编辑功能也达不到图书出版商要求的标准。但是在不久的将来,AI技术会实现突破——文字编辑自动化指日可待。那时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精益求精的编辑看来,也许自动编辑书稿依然比不上经专业编辑推敲打磨后的终稿,但是前者的销量未必不如后者。对于怀旧的出版人而言,“真人编辑”可能依旧是情怀之选,但是对于读者而言,凭借AI技术完成的文字编辑也并无纰漏。

即使现在,AI工具也能为专业编辑提供高效协助,在初稿筛选过程中,ChatGPT的语法/逻辑表达检查功能有望大展神威。ChatGPT完全能胜任初稿把关任务:无须耗费人力和时间,它就能对稿件的基本质量做出评估。目前的AI技术依然不能像专业编辑那样沙里淘金,但是起码可以剔除残次稿件。但是在出版界,“残次”稿件中也未必没有沧海遗珠,一个极端的例子:曾有书稿被100家出版商拒绝,但是最终逆袭,成为畅销书。GPT肯定也会遗漏佳作,反过来再想想,这个例子是不是也告诉我们,就连100个理应接受过严格训练的出版商都会犯同一个错误,那又何必苛责AI技术。

总之,尽管目前的AI技术还无法与专业编辑匹敌,但是AI工具能够提供高效、实用的协助,编辑不能把最终的决策权交给AI,但是应该合理利用AI的语法/逻辑表达功能,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图书制作中的应用

目前,无论纸质版还是电子版,大部分图书制作已经完全自动化,或是半自动化,而且相关规则也日臻成熟。早在1978年,Donald Knuth发明TeX,这是一种可编程排版系统,揭开页面制作自动化序幕,此后数十年,图书制作自动化技术持续发展,不断改进。Adobe公司推出版面和页面设计软件InDesign,该软件通过宏指令和脚本实现图书制作自动化。此外,单源出版系统被广为使用,已经在最大限度上节省人力,避免错误。

AI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涵盖某些尚未实现自动化的图书制作环节。但是,图书制作全过程中,为何还是无法实现高度自动化,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技术条件不成熟,或技术运用范围不广泛都并非主要原因;究其实,出版界从业人员普遍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专业人员手工劳动的价值超过放弃自动化造成的生产率损失。其实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这种看法在某些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在其他情况下,纯属谬误。

图书发行和推广的变化

图书出版业内人士认为,与线下推广活动相比,在线发行和推广拉开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自助出版作家的经验表明,作家与读者联系越紧密,收获的粉丝越多,售出的书也越多。在线发行商将读者分门别类,形成大型群体,但是AI技术能够打破界限,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

电商亚马逊建立了在线发行平台,但是收费过高,出版商不堪重负。对于新晋作家而言,亚马逊平台仍然有可能是他们进入广阔市场的跳板。但是对于已经打开知名度的出版社而言,其性价比太低。

要挑战亚马逊在图书销售市场上的霸主地位,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AI会推动出版业变革,在此期间,市场会尝试一系列积极举措,剑指亚马逊,努力撼动这一巨头在图书发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媒介持续嬗变,AI随之催生新发行渠道。亚马逊将通过收购,试图掌控每个新渠道——早在2008年,亚马逊就斥资3亿美元,购买Audible,并就此掌控有声书发行新渠道。但是在视频和游戏市场,AI技术正催生大量新的娱乐频道,而亚马逊尚未成为这一新领域内的龙头老大。这让人想到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名作《创新者困局:新技术结束业内神话》(The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但是我们坚信书店有光明的未来。AI能够带来让人目眩神迷的体验,但是书店仍然是以文会友,实现面对面交流的不二之地。

AI在市场营销和精准发现图书中的功用

AI对图书出版的影响,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有最明显的体现,市场营销方式也会因AI而演变。这是业内人士最应该关注的地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广大读者无法获得实时销售信息,那么AI营销效果会大打折扣。

GPT能够帮助出版商进行竞争形势分析,而且为图书市场绘出逼真的实时图像,追踪正在热卖的畅销书,以及错失良机的遇冷之作。出版业精准发现的困局一直未能真正解决,而GPT可能成为难题终结者。从理论上说,通过GPT,作者能找到理想读者,读者能够发现下一部心爱之作。

但是目前,当读者向GPT提问,要求推荐图书时,还是会遇上某些问题。比如,GPT可能会把作者或书名弄错,又比如,聊天机器人可能会无视读者的明确要求,反复提及一本读者认为并无价值的图书。但是,按照GPT升级换代的速度,及其输入数据增长的速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很快,GPT就能够修正错误,为用户提供准确信息。

这里谈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出版商可以在纸上写下各种销售和营销功能,然后问问自己:“GPT能够帮我做什么?”

对教育出版和学术出版的影响

先回顾一下过去二十年来,教育出版市场的变迁。人们对教育、培训和学习的热情从来没有减弱,而是越来越强烈:每一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培训,发现新技术,以期在事业上更进一步,或是仅仅满足个人求知欲。但是教育出版的爆炸式增长大部分体现在互联网上——那里有成千上万高质量、低成本的教育资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YouTube、Udemy,Coursera等网站(GPT技术面世之后,这些网站同样受到冲击,大部分以此为契机,优化资源)。

这样的增长对所谓的“教育出版”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毕竟,在过去20年间,线下教育出版市场萎缩,销量减少达到两位数百分比。新一轮技术扰动会令现有一般图书出版行业再次紧缩。

还有不可忽视的自助出版图书市场的增长。由于自助出版教育图书数据并未公开,所以我们往往低估了其影响。实际上,每年有数十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从传统出版公司分流至自助出版商。

再看学术出版,AI正以多种方式影响学术出版,学术研究类图书就是其中典型。如今AI工具可以迅速生成内容,为研究人员节约时间和精力。比如,ChatGPT完全有能力为一整套特定的优质论文生成摘要。但是引进AI技术之后,应该如何保障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如何确保研究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学术伦理符合标准?如何保证研究项目的实用性和相关性?AI工具不仅引爆学术革命,而且引发了太多值得担忧的问题。

目前还出现了AI同行评审工具,可以用来减少出版偏见,意在维护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过,研究人员能不能放心地让AI执行评估任务,甚至为出版物遴选作品?AI操作如何与人工干预相结合?新技术留下太多空间,需要业内人士来填补。

总之,教育出版商应该准备好,不仅要有效利用AI,而且应迅速制定规范,避免可能发生的问题。

容易被忽略的娱乐业

讨论AI对出版行业影响时,我们容易忽略围绕在图书出版周边的娱乐业。其实,和出版公司一样,电影、游戏、音乐,以及功能更加广泛的社交媒体也深受AI影响,其程度不亚于出版业。在成年人的生活中,上述活动的意义超过阅读。时间分配调查结果表明,成年人用于阅读的时间只占其闲暇时间的不到5%,而用于在线游戏和视频浏览的时间占比则持续增加。

交互式电子书市场依旧不温不火,但是将图书转化为有声书之后,其销量暴增,甚至超过人们最乐观的预期。一个多世纪以来,好书改编为电影称得上是一项传统,有时出版商还能从影片收益中分一杯羹,但是出版业和电影业从未正式联姻。二者以后会不会成为一对佳偶?电影和视频游戏已经强强联合,却把图书出版留在圈外,这种局面会不会因AI的到来而改变?

AI技术能够以多种媒介形式呈现图书内容,并拓展出版行业盈利渠道,其具体方式有待明确,但是变革的鼙鼓已经动地而来。

AI相关风险和应对

上文已经提到了AI可能给学术出版带来的问题。人们对AI的疑虑和担忧,以及与之相关的所有讨论都会转移出版商的注意力,不利于他们深刻理解AI将给图书出版带来的机遇。所以在此探讨AI相关风险和问题,既不是否定AI的积极意义,也并非暗示人们的担忧并无道理,或是并不重要。实际上,对所有严肃的出版人而言,在思考AI对出版业的影响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些影响分为两类,即机遇和风险,而且确保它们之间泾渭分明。

一旦出版人把AI的到来视为出版业的末日,那么在评估机遇的时候,就很难看见前路上的绿灯。有人会说,本着对出版业负责的原则,我们必须评估已是迫在眉睫的危险,以做出艰难的选择:如何在出版业运用AI技术。是的,我们应该做评估,而且也可以将其结果昭告天下。但是除非最终能够形成法律(这种情况并不多见),这些行规其实并无约束力。AI创业者们会以他们自主选择的方式,杀进出版业,试图以最少的投入,赚最高的收益,根本不会理会出版业大佬们制定并试图实施的规则。(以自助出版图书的作者为例子,出版商们也曾一再声明,“你不能这样做,这不合规矩”,他们听进去了吗?)

只有全面开发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之后,才能透彻理解与之相关的风险和问题。

奋勇向前

理论上,在生成式AI这一利器的协助下,一般图书出版的所有工序都能够有效实现自动化,当然,图书创作、出版和阅读等活动依然存在,但是图书作为产品,其开发和销售机制将大部分由机器驱动,出版业的面貌肯定会发生地覆天翻的变化。而在一扇扇迅速关闭的大门后面,会出现新的机遇。

每一次迎来行业革新的时候,为了让人们感受到其规模,有一句话被反复提及,乃至遭人厌弃:“这是自印刷机发明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变革。”但是狼是不是真的来了?AI是不是推动出版业终极变革的推手?去年秋天,在PageBreak会议上,长期面向高科技从业者提供线上培训、出版书籍的知名媒体公司O’Reilly Media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和董事长蒂姆·奥莱利(O’Reilly)谈起GPT时说道:“我们已经来到这样的关口,感觉好比回到1992年,出版业遇上了一件大事:互联网诞生。”他不仅做出这样的断言,而且又补充说明,GPT的颠覆性影响,“堪比VisiCalc、个人计算机,以及网络浏览器带来的影响”。

当生成式AI完全融入出版流程的时候,我们这一行业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如果GPT的魔法式答疑,即“我马上就能回答您的问题”这一范式将图书内容分割为“参考答案”条目,那我们的阅读方式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什么时候,GPT能变身故事讲述者,随时为我们提供消遣?

AI技术肯定不是出版业的催命符,相反,它会像历次技术革新一样,激励出版业释放潜力,旧貌换新颜。AI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更是让我们充满期待:机器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人类掌握了这些工具之后,其学习知识、创造新知的能力也会提高,而这才是出版业的终极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