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岁末,中华读书报编辑部都会梳理一年内的优秀出版物,从中遴选出“百佳”图书,再优中选优评出十大好书。2023年度十大好书已于昨日发布(点击阅读:中华读书报评出2023年度十大好书),另外的90种包括文学20种,历史20种,传统文化10种,学术·新知15种,艺术10种,童书15种。以下为文学类好书20种(按书名音序排列)。
《阿娜河畔》,阿舍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23年9月第一版,68.00元
这是一部叙述牢固、质地坚实的长篇佳作。作家阿舍刻画了两代兵团人坚韧不拔的生命意志,展现了边疆人民明净顽强的心灵。阿舍将兵团人的亲情、爱情和家国情怀融汇到一起,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与兵团的创建发展由此紧密勾连。作为“兵团二代”,阿舍在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文学资源深度挖掘的同时,将她本人的生命经验融入其中,这让作品展现出深邃的内涵与独特的魅力。
《归海》,张翎 著,作家出版社2023年10月第一版
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袁春雨在加拿大养老院离世后留下了几件遗物和身世谜团,为了溯回母亲的生命历程,女儿袁凤带着母亲的骨灰回到了故土温州,随着女儿探寻的步步深入,袁春雨作为少女、妻子、母亲的往事一一浮出水面……母女的生命史串联起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归海》照见了中国女性的人生磨难与命运沉浮,以及在困境中强韧的生命力,在跨文化视野和语境中探讨了战争创伤以及情感疗愈的现实路径。
《河山传》,贾平凹 著,作家出版社2023年11月第一版
在这部新作里,贾平凹将时间切面拉长,以一桩桩事件为驱动,从1978年写起,以洗河为代表的进城务工人员和以罗山为代表的商人群体为主要对象,书写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社会和人的巨大变化,展现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命运。人物触及底层人士、商界精英、政治掮客等等。在《河山传》里,贾平凹改换坚持多年的“西京”文学地标,将背景直接放在现实的西安,也体现了其为时代为所生活城市立传的宏大目标。
《黄昏后》,杨知寒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7月第一版
九零后新锐小说作者杨知寒这两年写作状态甚佳,陆续推出新作,亦获不少奖项肯定。她的这部小说集中十个故事,不同的人物,利落、传神地勾勒出一幅幅东北小城市井风情画,定格了某些动人瞬间,也剖开了人性的不同层面,在最世俗、庸常、琐碎的描写中流露克制的深情,以及与生活的对抗与和解。不可否认这样的写作是有清晰时代印记与地域底色的,但这样的写作同样有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力量。
《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全6册),包慧怡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4月第一版
这是兼有学者、诗人、翻译家身份的包慧怡从思想史、语言发展史、文学与文化等角度解读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作,是中文语境中首部逐篇精读莎士比亚诗歌的专著。全书将莎士比亚留下的154首十四行诗分为“惜时诗”“元诗”“玄学诗”“博物诗”“情诗”“反情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站在‘独身一人时对自己说的话’式的、属于私人生活文类的现代抒情诗的起点处。”本书对我们走近莎氏及其心灵世界,了解现代抒情诗的来路颇有助益。
《狼踪》,韩东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3年5月第一版
韩东更为人所知的身份始终是诗人,但他的小说也很出色,20年前的长篇《扎根》是印证,这部最新的短篇集继续证明这一点。很难用一个主题或元素概括书中八篇小说,故事与人物的疏离感强烈,如果要找出其中暗合之处,那就是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琐碎、离合、情绪波动的无奈。韩东的语言非常简洁、洗练,也不倾注更多情感在故事中,他的旁观者姿态即使在以第一人称“我”为叙事角度的作品中也依然存在,诗意、老练,淡淡地讲述过后,耐人寻味。
《魔术师》,[爱尔兰]科尔姆·托宾 著,柏栎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4月第一版
这部以德国大作家托马斯·曼生平为素材的长篇小说时空背景从19世纪末的德国小城吕贝克展开,彼时托马斯·曼还是少年,出身当地经商之家,保守的父亲、崇尚自由的母亲、个性不同的兄弟姐妹,循规蹈矩的生活与天马行空的内心,这些对于他的人生、创作很有影响。作者托宾对托马斯·曼其人及作品很熟悉,他与托马斯·曼的某些共性在作品中的共情、视角耐人寻味。这是带有托宾印记、讲述托马斯·曼那些杰作背后欲望与秘密的家族史诗与文学传奇。
《平乐县志》,颜歌 著,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10月第一版
平乐镇是作家颜歌虚构的地方,十几年来,她一系列小说的故事发生地。旅居海外多年的她历时八年完成的这部长篇,故事依然在平乐镇上演,以两位主人公及其背后陈、傅两家人的情感、利益纠葛为主线,涉及多位相关人物,他们的命运在2010年前后当地社会变迁与民风浮动中充满变数和未知。小说以明代话本小说、民间说书的语境展开叙事,随着情节递进而插入文本的“列位看官”式的拟古韵文“打油”诗,将作品的反讽、生动、市井气体现得淋漓尽致。
《舍陂记》,陈纸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9月第一版
本书是“中国乡存丛书”第七部。出生、成长于舍陂村,定居城市的江西作家陈纸以散文笔触深情回忆、书写了成长、离乡、归乡过程中感知的故乡的疼痛与欢乐、艰辛与甜蜜、常与变,把深镌于脑海中故乡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餐一食、一器一物娓娓道来,鲜活而生动,刻画了一群鲜活的乡村人物、一个可知可感的中国乡村,作者为自己也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同时为乡土中国留存了一份珍贵的回忆。
《素锦的香港往事》,百合 著,中华书局2023年7月第一版
素锦年轻时结识章先生,在没有名分的情况下生下三个孩子。但章后来带着原配去了香港,素锦失去生活来源。百般无奈下,她于1956年只身赴港,将孩子留在上海,由妹妹照顾,而素锦在港省吃俭用,把钱源源不断地寄回上海。这部非虚构作品以素锦和妹妹在1956年至1976年间的近五百封通信为基础,讲述了素锦在港二十年的日常生活以及期间所经历的悲喜,也留下了大时代的一个侧影。
《谭嗣同》,彭晓玲 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23年8月第一版
小说以《萌动》《觉醒》《怒放》三卷近百万字全景式展现了晚清社会急剧变化背景下,谭嗣同逐渐成长为维新变法勇士,并为变法而慷慨献身的生命历程。以此为线索塑造了梁启超、唐才常、陈宝箴、熊希龄等一批晚清爱国知识分子群像。在西学东渐的人文大背景下,充分描绘了清末积贫积弱的复杂社会现实,详实再现了各阶层知识分子不同的救国道路之间激烈的争鸣甚至冲突。
《疼痛部》,[荷兰]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著,姜昊骞 译,北京日报出版社2023年5月第一版
本书作者是生在前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裔荷兰作家,由于经历“离散”“流亡”“失语”,她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讽喻、虚实交织的色彩。《疼痛部》中,人物的遭遇与作者不乏相似之处,写实与虚构在主人公的处境、言语、思想下界限模糊。这是一部对读者有些“ 挑战”的作品,挑战不止来自书中人物所面对的处境对我们来说有些疏离,还来自非常规的叙事方式,但作者借由人物所传递的情绪是人类共通的,他们的疼痛,我们也未必不能遥遥感知到。
《同意》,[法]瓦内莎·斯普林格拉 著,李溪月 译,文汇出版社2023年2月第一版
本书指向的是不应回避且有些沉重的话题——当事人以及整个社会该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免受侵害。本书作者、法国作家、出版人瓦内莎·斯普林格拉以令人钦佩的勇气,用冷静、坦诚的文字记述了自己十四岁时被年长达三十多岁的法国作家G迷惑、掌控,进入一段畸形关系的往事。此书出版后,G开始为他的作为付出代价(被检察官调查,出版合同被终止),而作者的勇敢鼓励了更多和书中的她处在相似年龄或曾有类似经历的读者。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日]坂本龙一 著,白荷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6月第一版
2014年罹患口咽癌,哪怕治疗后病情缓解,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的生命也进入了倒计时,而2020年癌细胞扩散,意味着倒计时加速了。本书是这位艺术家面对病痛、死亡直面自己内心的表达,记录了他在人生最后阶段与疾病如何相处,怎样继续音乐创作,对艺术、生命、自然、世界的深层看法。书名来自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的电影《遮蔽的天空》,充满作者对世界的眷念。这是一本平和、悠扬、诚恳、细腻的暮年自传,成为这位艺术家用文字谱写的“终曲”。
《无尽的玩笑》,[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著,俞冰夏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第一版
多线索交错、打破时空秩序、人物众多、语言恣肆、想象力天马行空……这些用来概括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无尽的玩笑》的文本特质并不夸张。叙事方式、结构设置“任性”,一千多页篇幅,这部出版于1996年的作品显得对读者不那么“友好”,但书中对科技、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丰富、消费主义盛行的深刻剖析以及对人们沉迷其中、娱乐至死的犀利讽喻,对生命意义、快乐本质的理性思考使其成为至今影响不衰的佳作。
《西高地行记》,阿来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3年6月第一版
作家阿来用脚和笔丈量世界,认知内心。他攀行在雪山之间,仰望苍穹,俯身凝视花草生灵,从四川到西藏、云南、贵州、甘肃……作为一位植物学的痴迷者和博学者,阿来在所有文章中无一不聚焦花草树木,阿来的写作把读者引向广阔的精神空间。他跋山涉水的行走与观察,不是普通意义的旅行,而是一种精神漫游,这是他一生都不会停止的寻根之旅。
《西线归来》,[德]埃里克·马里亚·雷马克 著,代悉 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23年9月第一版
在《西线无战事》的开头,雷马克称自己的书“既不是谴责,也不是忏悔”,在续篇《西线归来》中,悲伤让雷马克如在深渊中呐喊,他不必谴责,却字字都在控诉。德国师范生恩斯特和同学们在校园里被老师鼓动着奔赴西线,战后归来重返校园,再次点名时,很多年轻的名字后面只有静默。未经历战场的人无法理解他们,他们自己也不明白战争究竟改变了什么以致心灵再也无法归来。雷马克《西线归来》的文学力量战胜了历史书写。
《鸭镇往事》,曹寇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3月第一版
水系纵横的南方小镇上,当地人向往外面的世界,也有对故乡的眷恋,这两种情绪下的处境,以及由此产生的戏剧性,成为作家曹寇笔下“鸭镇”众生“往事”的背景与驱动。这里的生活并非单纯田园牧歌式的恬淡、祥和,也有波澜起伏,甚至离散、疯癫、死亡,而这一切,被曹寇极具在场感的叙述表达出来,从容、冷静,带有某种超现实意味的含蓄幽默,可读性之外是耐人寻味的后劲儿。
《盐镇》,易小荷 著,新星出版社2023年2月第一版
这是一本细节丰富、问题意识鲜明的非虚构作品,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敏感、对见闻与思索的文字表达,赋予这部作品以田野调查和文学兼有的文本质感。作者在故乡四川自贡下辖的仙市镇住了一年,关注侧重在镇上人(特别是女人)的日常,她在当地采访了上百位居民,选取记录从十几岁辍学少女到耄耋老妪等不同年龄段女性的经历。她们过着看似平淡却“惊心动魄”的日子,这部作品记录下这些沉默的、不被看到的人生。
《准噶尔之书》,红柯 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10月第一版
成长、工作、生活在中国西部多地、英年早逝的红柯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作家,本书是他的遗作。天山、雪原、草场、河流,技校师生、军人,生与死、爱和恨……这些红柯作品中的典型元素依旧弥漫在本书的字里行间,有着粗粝中的细腻,与世俗艰辛中的诗意。书中以九篇人物、故事相对独立的小说构成一个气质暗合、线索含蓄的长篇,所谓“屏风式”结构,展开长卷一般的叙事效果,洋溢着西部文学的血性与野性美。